● 主要工作与实施方案
● 保障机制与服务体系
● 创新实验与特色项目
规 划 目 录
引 言
第一部分:发展依据与目标理念
一、发展依据 ………………… 03
二、学校目标 ………………… 04
三、教育理念 ………………… 06
第二部分:主要工作与实施方案
一、基于人文教育的学校德育 ………………… 07
二、融合人文与科学的课程教学 ………………… 10
三、健身与竞技并重的学校体育 ………………… 15
四、和谐活泼的学校艺术教育 ………………… 16
五、手脑结合的劳动技术教育 ………………… 19
六、特色鲜明的学校科技教育 ………………… 21
七、领先一步的心理健康教育 ………………… 23
第三部分:保障机制与服务体系
一、兴校之本的教育科研 ………………… 24
二、崇尚一流的现代教育技术 ………………… 26
三、教、学、研一体化的师训工作 ………………… 28
四、读者至上的数字化图书馆 ………………… 30
五、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 ………………… 32
第四部分:创新实验与特色项目
一、服务西部的民族教育 ………………… 34
二、模式创新的民办教育 ………………… 36
三、面向世界的对外交流 ………………… 40
四、七宝中学教育集团(理事会章程) ………………… 41
2005年2月,我校被命名为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级中学,这是学校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这既是对我校办学业绩的肯定,更是对我校未来发展的期待;这就要求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行思考,在新的发展高度上进行谋划。我们要认真总结创建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成功经验,坚持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全面发展,人文见长”的办学实践。在充分听取全校师生的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经七届七次教代会讨论通过 新三年(2005.9——2008.9)学校发展规划。
第一部分:发展依据与目标理念
一、发展依据
(一)过去的三年,我们坚持“全面发展、人文见长”的办学特色,坚持以培育中学生人文精神为主导内容推进办学实践,建设充满人文精神的课程体系,建立充满人文精神的师生关系,致力于培养具有人文修养和较高文化品位的全面发展的学生。以“把学校建设成为富有人文特色、某些方面持续领先国内水平、具有相当国际知名度的品牌学校”为办学目标。经过全校师生全面而扎实的努力,我们为实现上述办学目标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在新的形势下,在教育创新的浪潮中,我们认为我们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增强忧患意识,增强追求卓越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并在办学实践中,不断突破,不断创新。面对学校发展的更高要求,我们发现许多工作还存在着不足。学校教育的人文性还需加强,要在进一步实践的基础上,理解“人文”与“人文精神”的含义,以完善学校“全面发展,人文见长”办学思想的理论体系;学校教师的人文素养、思想境界、人格魅力尚须提高,要坚持师德、能力、学力三位一体建设教师队伍;学校的课程体系还有待完善,要结合学校传统特色,加强课程的综合性、选择性,从而真正“创造适合于学生的学校教育”;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尚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需要,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尚待加强,要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的文化品味。要在学生接受、体验、感悟、实践的过程中,在独立自主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中,引导学生学会做人,以诚挚、向上、感恩之心对待人生。
(三)今后几年,是我国改革开放,走向繁荣富强和民族振兴,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极其重要的时期,也是上海实现“两个率先”的关键时期。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培养一大批能担当民族振兴重任的新一代劳动者、建设者、管理者、 领导者,是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的神圣使命。作为经济强区、文化大区的知名学校,我们在深得社区公众关爱、地方政府保障、社会各界支持的同时,理应凭借自己的传统、特色、实力,顺应这一强劲的发展浪潮,端正思想,深入改革,准确把握教育现代化的内涵要求,以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办学实绩体现实验性示范性学校的高水平。中央把上海作为教育综合改革地区之一,上海把闵行区作为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闵行区把七宝镇作为教育综合改革镇,为七宝中学的改革发展提供了极为难得的机遇。
(四)只有不断地自我反思、自我否定、自我扬弃,才能使我校在教育观念、教育管理、教育质量、教育科研、教育评价等方面不断地吸取先进的经验,并形成自己独特的发展模式。我们要以更宽阔的视野,充分认识学校教育发展的有利条件,明确方向,追求卓越,开拓创新,发展内涵,以时不待我、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正视新问题,拓展新空间,实现新跨越,最大限度发挥我们学校在基础教育中实验性、示范性、辐射性的作用。
二、学校目标
基于理性的分析思考,我们满怀信心地确立学校的中长期办学目标:
经过较长时间(5-8年)的不懈努力,把我校建成能为学生成长、教师发展创造充分机会的、大规模培养“全面发展、人文见长”优秀学生的、弘扬现代人文精神、具有人文特色、在某些方面持续领先国内水平、具有相当国际知名度的品牌学校。
这一奋斗目标的主要内涵是:
——学校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以学生发展为本,把学校教育和人的幸福、人的自由、人的尊严、人的终极价值联系起来,以现代人的精神培养现代人,以全面发展的视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和学习选择的权利,重视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多元选择的教育机会,使七宝中学学生明政治方向、晓做人之道、怀感激之心,按照自己所喜爱的和最有发展潜力的方向,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有关的学习和活动中去,并在自己的选择中个性鲜明、生动活泼地健康成长,把孝心留给父母、爱心留给社会、关心留给他人、忠心留给祖国、信心留给自己。
——学校坚持“全面发展、人文见长”的办学思想。“全面发展”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它既是学生个体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更是个体个性充分发展基础上的群体的全面发展。“人文见长”的“人文”意指人文精神,即人之为人的文化精神。“人文见长”一方面意味着学校教育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养育,另一方面也是一种管理思想和学校风格。“全面发展、人文见长”对个人而言是“统一要求加个性特长”,对学校而言是“遵循教育基本规律加学校办学特色”,对社会而言是“各不相同的学校教育共同满足社会发展的各种需要”。
——学校坚持以人文精神养育、提升教育人文性为主导内容来推进办学实践。让校园充满爱,营造充满人文精神的校园环境;走合作竞争之路,增强充满人文精神的共同发展意识;为了每一个学生、每一位教师的发展,建设充满人文精神的课程体系;倡导师生人格上的平等,建立充满人文精神的师生关系;培养大写的人,树立充满人文精神的培养目标。把学校建设成为富有“人文”特色、某些方面持续领先国内水平、具有国际知名度的品牌学校,并在服务全国中发展自身,完善自身,走向世界,融入世界。
在实现学校总体办学目标的征途上,我们已经迈出了可喜的步伐。为了持续、稳定地发展,学校新三年的发展目标是:
优化教育资源,强化实验示范,增强国际合作,以法治校,文化立校,把学校建成促进师生和谐发展的乐园,基本成为具有“人文”特色、某些方面持续领先国内水平、具有国际知名度的品牌学校。
实现这一阶段性目标的基本思路是:
——进一步加强现代学校制度的建设与研究,以法治校、文化立校。
——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注重师德教育,发挥各级先进组织的模范作用,让校园充满爱,形成教风好、学风纯、校风正的育人环境。
——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追求学校景观的人文气息,完善学校文化环境,丰富师生文化活动,使学校成为师生健康成长的沃土。
——进一步加强人际环境建设,不断提高学校凝聚力的层次,形成心理健康、充满关爱、团结合作、公平竞争、崇尚一流、积极进取的人际环境。
——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建设,完善课堂教学质量的动态管理,切实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进一步加强校本课程建设,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标准,不断开发体现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并编写校本教材,加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拓展型课程学习的广度和深度。
——进一步加强教科研建设,强化求实创新的教科研意识,注重教育教学研究及其成果的推广应用,向科研要质量,以科研促发展。
——进一步加强校园信息化建设,不断提升信息化水平,完善校园网的硬件平台和软件应用系统,充分发挥校园信息化为教育教学服务,为师生发展服务的功能。
——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坚持师德、能力、学力三位一体,建立并完善有利于发展和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机制、措施,造就一支爱岗敬业、治学严谨、充满活力、乐于创新的教师队伍。
——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干部队伍素质,注重青年干部培养,完善中层干部及教研组长、年级组长的选拔,建立能上能下、岗位轮换的干部流动机制。
——进一步加强分配制度建设,完善“多劳多得,优质优酬、凸现岗位、岗变薪变”的校内分配制度。
——进一步加强后勤保障建设,服务育人,管理育人,加强学校安全保卫工作,重视学校食品卫生安全。
三、教育理念
“全面发展,人文见长”是学校倡导已久、业已形成的办学特色,把学校建设成为弘扬人文精神的家园,是全体“七中人”的追求。只有充满人文精神的学校才能培养具有人文精神的学生。在学校弘扬人文精神的过程中,学校坚持的教育理念是:
(一)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党的基本路线和国家教育方针及有关政策法规为准则,认真执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1世纪中国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公民道德建设纲要》、《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决定》,以上海市实现“两个率先”的宏伟规划为目标,认真落实二期课改的思想、方案,认真实施《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以学校的历史、传统、现状、经验为依据,科学准确、实事求是地理解和实施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改革,勇于创新,与时俱进,形成有效的导向机制,有力的制约机制,广泛的参与机制,合理的评价机制。在塑造上海城市精神的过程中,塑造学校的精神,形成我校的价值观念,积极进取,追求卓越。
(二)以“全面发展,人文见长”为统率全校工作的办学思想,面对现实,着眼未来,一如既往地把握“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精神实质,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先做人,再成才,常怀感激之心”,正确而积极地处理当前与未来的关系,国家期望与地方需求的关系,育人与升学的关系,学校与家庭、社会的关系,管理与服务的关系,高水准、高质量与大面积、高速度的关系。坚持依法民主办学,坚持学校文化建设,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思想上、学术上、人格上、身心上的多种准备,并促进教师的价值实现,促进学校的持续发展。
(三)以宽阔的胸怀和注重实效的精神,虚心学习和引进国内外一切成功的办学经验和优秀成果,紧紧围绕学校课程、课堂教学、教育评价、学校教育资源等核心工作,锐意改革,大胆创新。把“体现时代性”和“把握规律性”统一起来;把“富于创造性”和“符合科学性”统一起来;把“大胆”和“稳定”统一起来。针对思想观念、硬软件等方面的薄弱环节,全校党、政、工、团、妇直到每一位教职员工都应有创新的意识,都应当全心全意、各尽所能地将工作重心转移到高水平、高层次、全方位地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和创造发展的环境、条件和机遇上来。切实解决课业负担过重顽症,让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创新的乐趣。
(四)以科研促发展,确立“科研兴校”的办学方针,全面总结推广《中学生人文精神养育的实践与研究》、《运用人文教育增强中学德育有效性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以学生为主体,创造性、高效益的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研究型课程与研究性教学》等重大课题的研究成果,以《感恩教育与体验式德育的实践研究》等作为学校的主导性课题,坚持教育创新的研究与实践。从教师的专业发展出发,紧紧抓住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坚持以组室为单位的,多途径、多形式、高质量、教学研一体化的教师校本培训,造就一支爱岗敬业、充满活力、勇于创新乐于实践的队伍,不断提高学校的自我发展能力,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
第二部分:主要工作与实施方案
一、基于人文教育的学校德育
一、工作目标
1、在总结创建“实验性示范性高中”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以弘扬人文精神为主导内容,以课题《感恩教育与体验式德育的实践研究》为重点项目,开展切实有效的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道德规范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夯实学校德育的思想基础。
2、始终坚持学校教育的育人功能,坚持德育满足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关注并指导学生的现实生活,着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政治意识、民族意识、生命意识、公民意识、诚信意识、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团队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节俭意识。使学校德育在人文精神的养育方面更具操作性,使学生具有体现人文修养和较高文化品位的七种基本素质:政治立场坚定,工具技能扎实,善于创新实践,懂得合作竞争,身心健康坦荡,审美情趣高雅,自主自律自强。使“七中人的精神”、“七中人的形象”成为“七中学子”的自我选择。
3、以生命教育与民族精神教育为核心,构建充满人文的学校德育体系,将爱心教育工程、感恩教育、诚信教育、基础道德文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学生自主管理、青年党校、学生社团、学生社会实践、校园八大节日(读书节、爱生节、班主任节、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狂欢节、感恩节)等项目纳入人文教育的视野,加强廉洁教育与廉政文化建设,使学校德育“人文”特色的示范性更加鲜明、成效更为显著。
4、在大力开展以对父母的亲情、对师生的友情、对学校的感激、对社会的回报为主要内容的系列感恩与责任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抵御挫折、克服困难的能力。
5、积极倡导“节约是美德,节约是智慧,节约是品质,节约是责任”,共同创建“节约型校园”,通过多类节能、节支、增效活动,节水、节电、节粮活动;节省使用学习、生活物品活动;珍惜劳动,节省生活费用;物尽其能,财尽其用;绿色环保,循环经济;在节约活动中,培养节约意识,养成节约习惯,创造节约方法,规范日常行为。
6、确保上海市文明单位的荣誉、再创上海市行为规范示范学校,争创上海市语言文字工作示范校、区家庭教育优秀学校,力创人文特色鲜明的全国德育先进学校。
7、高质量地定期召开家长会,高标准建设家长学校。家长会、家长学校凸现对家长的指导性,充分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合力,形成教育目标、教育力量的一致性。
二、实施方案
(一)养成教育
2005.9——2006.9
1、以市行为规范示范校中期评估为契机,坚持不懈地抓好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
2、制订新一轮市行为规范示范校创建中的分阶段养成训练内容和目标。
3、以班级文明、食堂文明、寝室文明、校车文明为重点开展养成教育。
4、发挥班集体建设在养成教育中的作用,打造个性化的班级文化(如设计班徽、班级公约等)
2006.9——2007.9
1、进一步发挥学生自主管理在校园文明建设方面的作用,在学生的自主管理中,组织系列活动,培养节约意识,养成节约习惯,规范日常行为。
2、引领学生按照自己需要和喜爱的方式,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开展有关精神文明、校园文明的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指导学生以正确的价值观作出自主选择和自主判断。
3、收集和设计系列道德两难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加深认识,规范行为。
4、继续总结和探索创建行为规范示范班过程中运用心理辅导技术的经验。
2007.9——2008.9
1、探索和总结以创建行为规范示范班促进学生养成教育的经验。
2、继续探索并发挥班级文化建设、寝室文化建设在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中的作用。
3、编辑、出版《七宝中学学生养成教育成果集》。
(二)感恩教育
2005.9——2006.9
1、从感恩的对象、感恩的内容等方面来构建学校完整的感恩教育体系。
2、设计分阶段的目标、内容、方法、途径。
3、将已经成熟的感恩教育经验向校外示范辐射。
4、总结感恩教育的实践,编著七宝中学《感恩教育》文集。
2006.9——2007.9
1、在教师层面上总结感恩教育的实践。在班主任队伍中开展以“培养学生一颗感恩的心”为主题的论坛,论坛要有广泛性,每一位班主任都参加。在任课教师中,开展第二届“课堂教学中人文精神养育”的主题征文。
2、从学生的生活着手,重点抓学生的感恩行动。定期总结、表彰突出的事例和鲜活的经验,让“常怀感激之心”在学生中蔚然成风。
2007.9——2008.9
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学校感恩教育体系,特别是感恩教育的内容、途径、模式等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补充,使相应的活动、情景、课程进一步完善。
(三)德育科研
2005.9——2006.9
以《感恩教育与体验式德育的实践研究》统领学校的德育研究,旨在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1、研究感恩教育在人文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2、研究感恩教育与体验德育的关系。
3、研究情感性德育理念及其具体实施。
2006.9——2007.9
1、确立各子课题的内容和实施方案并付诸实践。
2、成立新一轮学校德育学习中心小组。
3、研究如何让学校德育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需要,让“做人之道”成为学生的价值取向。
2007.9——2008.9
1、形成阶段性的课题小结。
2、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交流和研讨。
(四)以德育为主要内容的校园节日活动
2005.9——2006.9
1、将校园节日纳入学校感恩文化建设中予以整体的安排和发展,做到一个节日,一个主题,一次教育,一点收获。
2、举行首届班主任节庆典活动,引导学生感恩老师。
3、精心设计和筹划首届感恩周,重点关注学生的践行。
4、举办好首届狂欢节。
2006.9——2007.9
1、总结上一年度校园节日的成败经验,在此基础上认真制订新一年度的节日活动方案。
2、校园节日的筹划与实施逐步由学生自主承担。
2007.9——2008.9
1、对校园节日的文化属性进行梳理,总结出对校园文化建设和发展有益的经验。
2、编辑、出版《七宝中学校园八大节日活动成果集》。
二、融合人文与科学的课程教学
一、工作目标
1、从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有机融合的思路出发,深化课程改革,努力建设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发展学生个性、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综合性、实践性、可选择性的结构合理的学校课程体系。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充分利用学校科学实验室,围绕生命科学、纳米技术、数字显微、车模实验、分析化学、人工智能、科技制作等,重点建设学科拓展型的综合理科和文理综合课程,增设多层次的微型选修课程;完善综合实践课程。
2、全面总结“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课堂教学创新模式构建”课题的研究成果,以丰富多样、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三维立体课程”为载体,以信息技术为有效支撑手段,以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为导向,形成优质、高效的七宝中学课堂教学特色,编辑出版七宝中学《学科教育系列案例集》。
3、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和校际交流,以质量为中心,培育名牌课程,发展重点学科,落实金牌学科,完善研究性教学。通过化学组试点,用项目或任务驱动促进各学科组不断发展,力争形成一批有一定影响的优势学科,强化强势和特色学科。
4、进一步规范教学管理的细节,研究备课、说课、上课、听课、评课、作业、指导、考试、结对等各个环节的细节管理方案,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进一步加强组室建设,形成组室的个性、风格、文化。
5、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进一步建设并完善各类教学资源库和多功能智能系统,提高远程教育的质量。
6、进一步健全“走班制(师生)”、“导师制”、“免修制”、“专业级制”等制度,加强学科类兴趣小组的建设与活动。
7、在课程建设与学科教育中,进一步完善师生的各类评价方案,并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将评价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8、进一步开展实验班的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并不断地总结经验,把实验成果应用于所有学生。
二、实施方案
(一)课程开发
根据教育创新的要求及学校实际的情况,优化基础型学科的教学内容,缩短教学时间,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以学科教学研究所为主体,整合学校资源,不断扩大拓展型课程涉及的领域,打造精品课程,深化研究型课程的改革,完善课程体系。
2005.9——2006. 9
1、加强拓展型课程的选择性,每学期开设优秀的、受学生欢迎的拓展型综合课程约五十门并组建更多学科类社团进行有效活动。
2、在学校原有研究型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整合各类资源,在高二年级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深度研究和实践”。
3、出版一至三本优秀拓展型课程的校本教材。
4、化学组编写新疆部高预年级化学教材。
2006.9——2007.9
1、 全面实施二期课改,保证基础型课程开设和管理的落实。
2、在业已成熟的拓展型课程中择选出富有特色的课程,进行精心雕琢,努力打造精品课程。
3、研究型课程在上一年实践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推广到各年级进行深入实践。
4、充分利用“学生科学实验室”的建成,完善研究型课程和拓展型课程中综合课程的建设。
5、英语组完成牛津教材语法体系的编写工作。
2007.9——2008.9
1、进一步加强二期课改基础型课程的开设、管理和研究,高效率、高质量地开展基础型课程的教学、研究。
2、形成“拓展型课程超市”,每学期有近80门课程供学生选择,其中40%是精品课程(连续两个学期深受学生欢迎,学生评价优秀且能编写校本教材)。
3、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深度研究和实践”的总结研讨活动,对“文艺暨人生”课程作进一步优化,使之成为内容更丰富、结构更灵活、形式更多样、有一定选择性的品牌课程。
4、不断完善科学合理、具有特色的学校“三维立体课程体系”及相匹配的评价体系。
5、三年内出版校本教材约十本。
(二)课堂教学
以“全面发展,人文见长”的课堂教学评价为抓手,以课例研究为载体,分层分类组织教师对课堂教学问题进行精细化研究;强化教学目标的多元化、教学活动的多样性,以人文目标引领并形成具有鲜明人文特色的课堂教学流派,提高课堂教学的效能与文化品味。
2005.9——2006.9
1、加强教师对现代教学技术辅助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研究。
2、继续开展“课堂教学精品奖”、“课堂教学探索奖”、“学科带头人”的教学示范和展示活动及青年教师、新引进教师的课堂教学大奖赛。
3、按教龄、分学科分别组织教师进行课例研究、教学反思,切实保证课堂教学中人文目标的落实。
4、在“夯实基础、提高能力”的前提下,语文学科在高一高二年级进行“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实践”研究,同时请市教研员、华师大和上师大教授来我校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示范;英语学科重点研究“听说小班化”的教学及其评价;体育组试行以项目形式进行体锻课教学。
2006.9——2007.9
1、更深入、有效地实践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
2、特色拓展型选修课向全区、全市作教学展示。
3、试行“导师制”,加强学科类兴趣小组的建设与活动。
4、积极开展“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课堂教学创新模式构建”课题研究成果的推广工作,加强科研成果的实践应用。
2007.9——2008.9
1、各学科组完全实现课堂教学资源共享。
2、优秀研究型课程面向全市作“课题研究指导课”汇报展示。
3、形成具有鲜明人文特色的课堂教学流派。
(三)学科组建设
加强学科组建设,以项目或任务驱动促进学科组不断发展,提高学校学科教学的整体实力,扩大强势学科的影响,凸现特色学科。
2005.9——2006.9
1、强化学科组的规范管理,每个学科组都通过区级合格教研组验收;化学组力争获得市级优秀教研组。
2、部分学科组实行以项目或任务驱动形式促进自身发展:化学组继续进行“全国课改化学学科课程资源项目建设”课题;语文组开展“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实践”研究;英语组进行“英语课堂教学资源的优化和重组”课题研究;生物组进行“生物课堂教学资源库建设”及高三复习学案的研究。
3、各学科组积极学习领会二期课改的理念、课程标准并逐步渗透、运用相关教材,为全面铺开二期课改打下扎实基础。
2006.9——2007.9
1、 进一步加强组室管理,争取大多数组室获得区级优秀。
2、所有学科组全部以项目或任务驱动形式提升自身发展,先行一步的组室撰写课题报告或相关研究成果。
3、各学科组积极投入二期课改的教学实践。
4、与国内一些知名学校建立学科研究与合作关系,不定期地进行学科教学交流和相关主题研讨,逐步向全国推出我校的强势学科和特色学科。
2007.9——2008.9
1、 部分学科力创市级优秀。
2、语文、英语、生物、化学、体育学科完成课题报告,学科组建设作市、区级展示。
3、各学科组涌现一批二期课改的优秀课例。
4、化学组完成“全国化学学科资源开发和建设”课题系列丛书的编写。
(四)常规管理
加强常规管理,进一步规范教学管理的细节,为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提供充分的保障。
2005.9——2006.9
1、继续加强教研组、备课组的常规建设,研究备课、说课、上课、听课、评课、作业、指导、考试等各个环节的细节管理方案,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2、全面实行教师教学资料、试卷编辑校对、全校课表、教务处各种管理制度、学生基本档案、成绩检索等的无纸化办公。
3、进一步加强拓展型课程的信息化管理,研究型课程的信息化管理方案。
4、完善招生制度,特别是推优生和外地生的招生工作,力求规范、公正、公开、公平,保证质量。
2006.9——2007.9
1、完善各学科资源库建设。
2、完善功能强大的学生成绩信息系统的建设。
3、实现学生成绩管理、教师教案管理、学生基本档案、图书馆管理、学生心理档案、教师业务管理等数据库的联网处理, 充分发挥信息管理的全面性、高效性,基本形成新型的教务管理模式。
2007.9——2008.9
1、全面实现无纸化办公。
2、实现研究型课程的网上管理。
3、所有学科建立与课程体系匹配的资源库和学习交流平台,部分学科实现部分作业的网上传递和批阅。
4、继续巩固和加强教务管理的规范化、信息化、现代化。
(五)教学评价
建立一整套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将教学评价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2005.9——2006.9
1、修正“教研组工作评价方案”、“教学常规工作评价方案”。
2、修改出台“优秀研究型课评价方案”、“优秀研究型课学员”评选细则、“研究型课程过程性评价方案”。
3、制定英语学科“听说小班化”教学的评价方案。
4、开通网络公开课评价系统,试行学生网上评教。
2006.9——2007.9
1、建立“教师专业发展档案”,加强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意识,提升专业素养,先选择两个教研组试点。
2、研究、建立与我校“三维立体课程体系”相匹配的有关教师、学生评价体系。
3、完善学生网上评教系统。
4、研究新课程和新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学生评价问题,建立“家校联系”制度,增设“家长接待日”、“学校开放日”,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让家长了解学校教学工作,并适当地参与学校教学、管理和评价。
2007.9——2008.9
1、基本完成“学生学业综合评价系统”研究。
2、全面试行“教师专业发展档案”,进一步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意识,凸现教师评价的客观性与公正性。
3、全面开展学生网上评教。
4、加强“家校联系”制度,使“家长接待日”、“学校开放日”成为家校共同进行学校教学、管理和评价的窗口。
三、健身与竞技并重的学校体育
一、工作目标
1、按照国家全民健身计划的精神,根据寄宿制学校的特点,在注重普及体育知识与强身健体的同时,营造学校的体育文化,培养学生奋发向上的意志、克服困难的毅力和集体主义的思想。
2、进一步完善学校体育工作的组织机构,建立并健全适合寄宿制学校特点的、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体育行政管理、教学管理、场地管理、运动队管理、小型竞赛管理、作息时间等规章制度。
3、加强队伍建设,重视教学常规,更新管理模式与教学手段,建立健全各类体育俱乐部,提高各种类型体育课的教学质量。
4、坚持普及与提高并举的方针,走体教结合之路,有层次地抓好各类运动团体,特别是田径二线运动队伍的建设,培养并引进高水平专业教练,注重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为高水平运动员参加各种专业运动会创造条件,提供机会。
5、高标准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养成学生良好的生活、卫生、体锻习惯,保证“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测试合格率90%以上,良好率50%以上,优秀率12%以上。
二、实施方案
2005.9——2006.9
1、进一步扎实做好常规工作,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教育教学思想,统一认识,增强责任感,积极执行各项常规工作要求,确保体育教学工作有序高效地展开。
2、组织教师进一步学习二期课改精神,真正认识与理解“以人为本”理念在体育教学中的意义。
3、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出二期课改后的课程目标,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加强教育教学研究,总结经验,积累资料,寻求规律,逐步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具有“七中”特色的体育教学模式。
4、积极参与各级各类的网络培训学习,不断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5、体育与健身并重,抓住学生积极参与群体健身活动的体育工作主旋律。坚持走体教结合之路,引进高水平教练,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学生运动员。
6、充分发挥体育俱乐部功能,利用节假、寒暑假开展项目培训,将体育俱乐部建成为培养青少年体育兴趣、掌握技能技巧和发现体育各方面人才的场所。
2006.9——2007.9
1、进一步建设并完善学校的体育设施,改善学生体育锻炼条件,提高体育设施的使用效率。
2、形成并完善学校的体育行政管理、教学管理、场地管理,运动员招生、运动队管理、小型竞赛管理、作息时间、俱乐部管理等规章制度。
3、优化教师队伍,引进高水平专业人才,形成一支专兼职相结合、专业项目较为齐全的高质量教师队伍。
4、加强国内外的校际交流与合作,形成学校的优势体育项目,总体上保持学校体育在全市、全国的先进水平。
2007.9——2008.9
1、全面总结学校体育教育、课程开发、体育科研的成果,全面反思二线运动队、体教结合的经验教训、成败得失,形成七宝中学的体育品牌。
2、全面提升学生的体育素养,确实保证七宝中学学生“三能一会”,即能选择,根据个人实际选择一项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能参与,对某些项目有较全面的了解和实践能力;能欣赏,对自己所喜爱运动项目的技术特点、竞赛规则、发展趋势、国际水平等具备一定的分析判断能力;会将体育锻炼同生活学习结合起来,形成终身体育的观念与能力。
四、和谐活泼的艺术教育
一、工作目标
1、创设校园美育环境,营造学校美育氛围,增强艺术教育的美育熏陶,实现休息时间音乐化,共有空间画廊化,让学生时时接触美,处处感受美。
2、加强艺术类教师队伍的建设,聘请高水平专业兼职教师,加强艺术类校本课程的开发,加强艺术类综合课程的建设与教学研究,实现艺术教育模式的多样化,让学生学会欣赏高雅艺术,理解人类生活情感,了解各民族优秀文化艺术。
3、拓宽学校美育阵地,丰富学生生活情趣,实现艺术团队活动规范化、经常化、高品味。让学生表达情感、展示才华、发展个性,高水平组织举办学校艺术类及各类文娱演出。
4、加强校际合作与交流,发挥学校艺术教育的辐射功能,建立高质量艺术教育网站。
5、提高本校特色项目“新疆舞”的艺术水平,加强学生新疆舞蹈团的组织建设和常规训练,聘请市级民族舞专家来校指导创编既有民族风情又有现代气息的舞蹈作品,使其真正成为本市学生艺术特色社团。
6、建设高质量的合唱团,培养学生的综合艺术素质,不断提高艺术品位,并创造条件使其成为影响本市的重点社团。
二、实施方案
(一)校园美育环境的优化
2005.9——2006.9
1、艺教中心调整、完善 “休息时间音乐化”的具体方案并提交七宝中学学工部审定,协调团学联学生播音组,提供音乐资料,落实播出时间,并依据实际效果随时调整曲目。
2、组织学生创作绘画、书法作品,更换主要共有空间悬挂的学生美术作品。
2006.9——2007.9
1、开设以“七宝中学校园学生休息时间音乐化与校园文化建设”为研究内容的音乐研究型课程。以学生研究报告为依据,以增强艺术教育的美育熏陶为目标,重设“休息时间音乐化”的方案。
2、开设以“七宝中学校园共有空间画廊化与校园文化建设”为研究内容的美术研究型课程。以学生研究报告为依据,组织学生美术作品,营造学校美育氛围。通过学生研究型课程收集学生意见,调整方案。
2007.9——2008.9
基本达成预设目标,并全面总结、反思完善。
(二)课程开发与教学研究
2005.9——2006.9
1、在二期课改艺术试验教材基础上,结合原有学科教材,探讨适合本校学生实际状况、体现课改精神的艺术类校本课程。
2、构建七宝中学拓展型艺术类课程和研究型课程的校本课程。
2006.9——2007.9
1、加强艺术类综合课程的建设与教学研究,完善原有“合作-探究-自主”美术欣赏教学模式。
2、研究技能型课堂教学模式和知识性课堂教学模式,实现艺术教育模式的多样化。
2007.9——2008.9
基本达成预设目标,并全面总结反思完善。
(三)学生艺术团队活动
2005.9——2008.9
1、在学生艺术团队活动规范化、经常化的基础上,立足本校,并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提高学生艺术团队的艺术品位。
2、组织学生在本校艺术活动场所欣赏、讨论指导教师收集的高层次艺术作品;邀请相关专家举办高水平、有针对性的讲座;在适当的时间,组织学生观摩高水平的演出或美术展览等。
3、举办高水平的学校艺术类及各类文娱演出,提高艺术教育的普及水平,协助办好相关的校园节目活动。
(四)建立高质量艺术教育网站
三年中,努力建立一个具备集美术鉴赏资料、音乐鉴赏资料为一体的艺术教育资源库供本校学生随时下载鉴赏和外校教师教学参考,同时具备学生艺术类问题及时解答互动功能的艺术教育二级网站。目前已积累包括法国罗浮宫藏画光盘、世界美术大典光盘、中国美术全集光盘、大百科全书美术、音乐、戏曲、舞蹈光盘、七宝中学美术欣赏二十四讲课件;古典音乐、现代音乐整套磁带等资料。
2005.9——2006.9
收集、整理各类艺术教育资源,为建立网络作好充分的准备。
2006.9——2007.9
建立并开通网站,为校内外师生服务。
2007.9——008.9
完善并提升艺术教育网站的质量。
(五)学校艺术特色项目“新疆舞”
2005.9——2006.9
加强学生新疆舞蹈团的组织建设和常规训练,确立选拔优秀新疆舞特长生的制度,安排训练时间,奠定提高新疆舞艺术水平的基础;提出每届新疆招生给舞蹈特长生适当加分的具体办法,录取少量舞蹈尖子学生,使本校新疆舞有条件达到高水平、高品位。
2006.9——2007.9
聘请市级民族舞专家来校指导创编既有民族风情又有现代气息的舞蹈作品,使其真正成为本市学生艺术特色社团。
2007.9——2008.9
基本达成预设目标。
(六)合唱团建设
2005.9——2006.9
继续保持历届合唱团组建中形成的行之有效的工作办法,聘请合唱专家继续指导,强化基础训练和声乐作品的精排,不断提高艺术品位。
2006.9——2007.9
发挥七宝教育集团的优势,使文来初中学生合唱团成为七宝中学合唱团优秀合唱特长生的生源基地。在此基础上,促成明强小学学生合唱团成为文来初中学生合唱团优秀合唱特长生的生源基地,实现小学合唱团、初中合唱团、高中合唱团一条龙的合唱特长生培养模式。聘请一流专家指导,不断提高高中合唱团的演唱水平并积极创造条件,使其成为影响本市的重点学生社团。
五、手脑结合的劳动技术教育
一、主要工作
1、强化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的观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与学生个性发展相适应的劳动技能特长。
2、提高学生的生活技能和劳动能力,增进对作为劳动者的人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科学与技术、质量与效益、合作与竞争、环保与安全等现代劳动意识。
3、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重点,重视教学内容的灵活性、层次性、可选择性,适应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加强劳技与信息技术的整合,采用视频欣赏等手段让学生了解劳动技术在现实生活中应用,拓展知识面。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充分提供让部分学生脱颖而出的条件;在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技能的前提下,下大力气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充分利用各类科学实验室,并聘请相关的能工巧匠、专业教师,完善劳技教育师资队伍,加强劳技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推动学校课程综合化。
二、实施方案
(一)队伍建设
2005.9——2006.9
全组教师积极参加各类专业知识培训,更新教育理念,提高业务水平,以适应二期课改的要求。新老教师结对,互相取长补短,教学资源共享,提高教研组内的教学研讨水平和进行探究式教学的水平。年轻教师积极参加Intel未来教育培训和双语培训,不断提高教学能力。
2006.9——2007.9
继续积极参加各类专业培训,每位教师能熟练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活动,开设一门选修课,指导一个科技活动小组,指导一个学生的研究性课题小组。
2007.9——2008.9
继续开设好选修课程,指导科技活动小组,每位教师能担任1——2个学生研究性课题组的指导工作。争取用双语开设一门选修课;争取培养出一名区级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
(二)课程建设
2005.9——2006.9
开设好“机械制图”、“电子技术”、“单片机应用”、与“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课程。同时,积极筹建“数控机床”和“汽车模拟驾驶”劳技操作基地,参与“道路交通无人驾驶技术应用研究”项目的筹备。
2006.9——2007.9
1、在完善基础型课程“机械制图”、“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电子技术”、“单片机应用”的同时, 开设拓展型课程“数控机床”“汽车模拟驾驶”等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现代技术课程。
2、在基础型课程板块,高一年级重点完成“爬行车”作品,高二年级重点完成“具有光控和单片机控制的自动跟踪小车”作品。
2007.9——2008.9
开发智能型机器人领域的拓展型、研究型课程,加强与高校或研究机构的协作关系,让学生参与其中的研究、生产和设计工作。
(三)课堂教学
2005.9——2006.9
1、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按学校规定完成电子教案和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并应用于课堂教学中。
2、按照“二期课改”的要求,做好高二年级新、老教材的衔接、整合工作。加强备课组教研活动,在教学中,以老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入门,把新教材中接近现代生活与现代科技发展的相关知识与技能贯穿在教学实践中。
3、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把信息技术引入劳技课堂。运用计算机语言编程,实现单片机控制劳技作品。
4、高二年级全体学生百分之百通过上海市劳技等级考核,获得劳技等级证书。
2006.9——2007.9
1、不断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自觉熟练地应用多媒体技术、运用生动形象的课件进行教学。
2、继续认真钻研教材,探索新的教学方法。采用研究性、探究式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加强学生实践操作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和技术意识,成为“爱劳动、会动手、能探究、善创新”的新人。
2007.9——2008.9
1、总结“二期课改”实施的教学经验,发表系列教育研究论文。
2、完成数个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并达到在全区或上海市推广应用的水平。
3、形成民主、和谐、平等、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氛围,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劳技课成为学生喜爱的新型品牌课程。
(四)学生科技活动
2005.9——2006.9
1、积极开展“业余电台”、“无线电测向”、“定向越野”“电子模拟探雷”等活动,参加市、区级相关竞赛,并争取获得高等第奖项。
2、积极筹建电子实验室,为学生提供自主实验探究空间。
2006.9——2007.9
在原有活动的基础上,增设“智能型机器人”活动、为学生搭建更多、更丰富的展示才能的平台。筹建电子实验网站,提供虚拟平台,供学生展示作品、开展研究和互相交流。
2007.9——2008.9
开通和管理好电子实验网站,并继续开发智能型的科技活动,创设条件与高校联手开设一些机器人的项目。
六、特色鲜明的科技教育
一、工作目标
1、构建以绿色环境教育为基础、地球科学为特色、航天科技为重点的科技教育格局,以科学领域的知识拓展活动、技术领域的创新实践活动为主导,以“人与自然”、“科技与社会”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为主要内容的科技教育体系。
2、以闵行区创建“全国生态城区”为契机,把“绿色环境教育”作为科技教育的重要基础,努力创建“市绿色学校”、“全国绿色学校”。
3、充分利用闵行区的区域优势,以“航天闵行”为契机,把航天科技教育作为学校科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4、构建充满活力并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科技类教育课程及相应的教育活动模式,扶植3~5个领先上海、全国知名的科技活动项目。
5、配置一流的科技教育设施,建立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拓展性学习服务、为教师开展更高层次的科研服务的现代化的科学实验中心;并建立固定的校外科技教育资源;加强区域性的科技教育示范、服务作用。
6、完善科技教育的保障机制,制定合理的科技教育项目设置认证、评价制度,使我校开展的各类科技教育体现出科学性、创造性、研究性、探索性等特点;完善科技类特长学生的鉴定、培养、评价、激励方案,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外活动,并把它作为评优、评三好、评奖学金、优秀毕业生推荐等的必要条件;完善教师参与科技教育考核、评估、激励制度,把教师参与科教育的态度、成绩作为年终考核评估、晋级的必要依据。
7、建设高水平的专家讲师团,建立一支充满人文精神的专、兼职相结合的科技教师队伍。
二、实施方案
2005.9——2006.9
1、通过“上海市绿色学校”评审。
2、完善科技教育项目设置认证、评价制度,使我校开展的各类科技教育体现出科学性、创造性、研究性、探索性、动手型等特点。
3、完善教师参与科技教育考核、评估、激励制度,教师参与科技教育的态度、成绩是年终考核评估、晋级的必要依据。
4、完善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的考核、评估、激励制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外活动,规定学生每个学期参加科技活动,是评优、评三好、评奖学金、优秀毕业生升学推荐等的优先条件。
5、进一步与高校挂钩,与学术界联系,组成以中科院院士、工程院院士、大学知名教授领衔的一流的科学导师团。开展科学前沿问题、热点问题讲座。
6、对校内地球科学教育基地,如“地质科普陈列室”、“古生物科普陈列室”、“天文台”等的设施、标本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充实。
7、会同上海市地质学会等有关协会、学会开辟新的校外教育基地。
8、在原有的基础上,积极拓展科技类课程,使学生能按照自己所喜爱的和最有发展潜力的方向每学年选修或参与科技类活动课程1—2门。
9、有计划地组织科技指导教师培训,建设一支高质量的、充满人文精神的科技教育指导教师队伍。
2006.9——2007.9
1、通过“上海市科技教育示范性学校”第三轮市级评审。
2、强化科技教育领导的权威性,建立高效的工作网络。
3、为申报“全国绿色学校”作好扎实的基础工作。
4、围绕“人与自然”、“科技与社会”主题,建立“地球科学”、“环境科学”、“生命科学”导师制,聘请大学教授或其他专家任导师,在导师指导下,构建高水准的教育平台,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
5、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拓展性学习服务、为教师开展更高层次的科研服务的现代化科学实验中心全部投入使用,并产生积极效益。
6、培养或引进高水平技师、高级别技工,作为技术领域的指导教师,使喜好动手技能性活动的学生接受一定的基础训练。
7、在应用数学、应用物理、应用化学、科普英语、信息学、生物百项等科学领域的知识拓展性竞赛中,个别项目达到全市领先水平。
8、尝试高校与中学联合开展科技教育机制,由高校教师担任学校一定数量的科技教育授课任务。
2007.9——2008.9
1、申报“全国绿色学校”。
2、在科学领域、技术领域的顾问团帮助下,建立“纳米技术”、“智能化技术”、“生物技术”科学导师制。在科学导师指导下,构建高水准的教育平台,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
3、建立由专人负责的综合制作室,配置机械、电子等设备,帮助师生把创造性思维转化为实物。形成固定的校外科技教育基地3~5个。
4、在应用数学、应用物理、应用化学、科普英语、信息学、生物百项等领域有一些项目达到全市领先水平,并在全国产生一定的影响。
5、开展高层次、高质量的研究性学习,由学生自主设计、自己研究的课题在市级以上的论文竞赛中获奖。
七、领先一步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工作目标
1、坚持“发展性心理辅导为主”的辅导理念,进一步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和机制。
2、总结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德育有效整合的成功经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各学科的整合、渗透,切实提高学生处理“人与自己心理矛盾”的能力。
3、总结并推广“教师心理工作坊”的经验成果,切实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
4、加强学习心理辅导,帮助学生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生活,学会自我调适,形成健康的心态与良好的行为习惯。
5、加强交往心理辅导,帮助学生掌握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与技巧;针对性地研究并开展青春期性心理教育。
6、加强择业心理、成才心理辅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价值观。加强对学生高考复习心理的指导。
7、进一步发挥信息技术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注重我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结合。
二、实施方案
2005.9——2006.9
1、加强学习心理的辅导,帮助学生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生活,学会自我调适,形成健康的心态与良好的行为习惯。
2、加强交往心理辅导,帮助学生掌握人际交往的原则与技巧,针对性地研究并开展青春期性心理教育。
3、加强择业心理、成才心理辅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价值观。加强对学生高考复习与应试心理的指导。
2006.9——2007.9
1、在“名师工作站”的引导下,实现“教师心理成长工作坊”成果的区域性推广,发挥优质资源辐射、示范服务的功能。
2、总结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德育有效整合的成功经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各学科的整合与渗透,切实提高学生处理“自主发展、自我完善”中心理矛盾的能力。
3、进一步发挥信息技术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开展学校、家庭、社区一体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索。
2007.9——2008.9
1、坚持“发展性心理辅导”为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辅导理念,初步实现每个教师都是心理工作者的目标。
2、完善学校、家庭、社区一体化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3、加强与国际的交流,拓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视野,不断创新,真正做到国内领先、国际接轨。
第三部分:保障机制与服务体系
一、兴校之本的教育科研
一、工作目标
以实现学校总体办学目标,实现学校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实现“全面发展、人文见长”的办学思想,促进人文精神的养育为根本方向。确立“科研兴校”的办学方针,坚持教育创新的研究与实践,全面总结《运用人文教育增强中学德育有效性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课堂教学创新研究》、《研究型课程与研究性教学》的研究成果,以《感恩教育与体验式德育的实践研究》为学校新三年的主导性课题,进一步发动全校教师更新教育观念,联系教育实际,加强对教育实践的行动研究、叙事研究、个案研究和理论提升。加强与高校和教育科研部门的密切联系,积极参与、承接校外(包括国际组织、国家、市、区)的科研项目。形成一支教科相长、老中青相结合的科研骨干梯队。营造全校实事求是、勤奋好学、勇于创新、乐于实践、全员参与的科研风气。
二、实施方案
1、《感恩教育与体验式德育的实践研究》。
2005.9——2006.9
(1)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有关研究的成果。
(2)深入思考我校德育工作的现状,确定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与基本思路。
(3)完成课题的申报、开题论证工作。
(4)确定子课题及研究小组。
(5)征询有关专家学者的意见,对课题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作进一步的思考。
(6)进行相关调研,重点调查感恩教育在学校教育的有效性与操作性等问题。
2006.9——2007.9
(1)研究分析我校感恩教育的初步探索。
(2)定期召集有关子课题研究人员会议,交流工作进展与经验。
(3)按课题计划进行研究,及时总结阶段成果,发表系列论文。
2007.9——2008.9
(1)汇总全部研究成果与相关资料。
(2)集中力量撰写子课题研究报告。
(3)课题的结题工作
2、《中学名校长培养过程与机制的研究》
2005.9——2006.9
(1)课题研究的理论论证。
(2)中学校长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3)对参与研究的校长进行理论培训。
(4)子课题的确定申报及分工。
2006.9——2007.9
(1)个案研究阶段
(2)定期召集有关子课题研究人员会议,交流工作进展与经验。
(3)按课题计划进行研究,及时总结阶段成果,发表系列论文。
2007.9——2008.9
(1)汇总全部研究成果与相关资料。
(2)集中力量撰写子课题研究报告。
(3)课题的结题工作
三、组织管理与常规工作
1、强化学校教科所的职能,注重对科研项目的服务、指导、管理。
2、多渠道、全方位提供有关教科研信息,扩大教师视野,开设和办好“教育科研沙龙”,提供教师交流教育研究成果的平台。
3、指导、组织全校教师积极参与教育科研,积极申报区、市、国家级教育科研课题。
4、高质量办好校刊《教育创新研究》,使广大教师在教科研方面讲有“论坛”,写有“校刊”。
5、积极组织、指导、鼓励教师参加各类、各级教育科研成果评选。
6、加强与各级教科研部门的联系,提高学校的交流、对话能力。
7、关注学有特长、教有特色的教师,及时总结其经验并进行理论提升。
四、成果评价
1、聘请有关高校、科研机构的学者、专家成立校内课题评定小组。
2、定期进行科研交流与汇报,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加强阶段性的诊断评价和指导。
3、不断完善教育科研成果的奖励条例,教育科研成果与教师的升等、晋级等直接挂钩,对于公开发表的教育、教学、学术、科研成果、论文等予以奖励。
4、对于市级以上科研项目,根据不同情况给予配套支持;对于获市级以上奖励的教科研项目课题,对主持人和有关人员予以重奖。
5、加强教学科研成果的推广与应用,提高教育科研的社会效益。
二、崇尚一流的现代教育技术
一、工作目标
稳步求实,推进数字化学校应用体系的普及,以学校发展引领信息技术应用发展,以信息技术应用发展促进学校发展。合理配置、优化组合信息化软硬件资源,让信息技术更自然地渗透到学校管理、家校沟通、学生发展和教师专业化发展中去,引领健康、安全、文明的数字化校园。加强技术应用研究,使全体教师能更好地利用信息化环境进行高质量的教育教学、科研管理活动,促进学校管理行为和模式、教学行为和模式、学习环境与机会、学生品德养成等方面的发展。加强服务与管理,使技术环境更稳定,技术队伍更高效。
二、实施方案
2005.9——2006.9
1、 基础建设
(1)加强技术服务管理,探索高效服务管理模式,促进服务质量的提高。
(2)对电视机等使用期超过八年的设备做好报废、更新工作。
(3)在部分公共场所试点开通无线网络接入,为今后扩大网络的覆盖面探索新路。
(4)推进网络维护技术和弱电系统维护技术的提升。
2、 应用发展
(1)完成多元评价系统的调研并配合实施开发工作。
(2)建设家校论坛和教研论坛,促进形成网上交流氛围。
(3)完成各应用系统身份认证的整合工作。
3、 科研培训
(1)配合教科所、学工部、教务处开展多元评价指标体系的研讨,并实施多元评价系统的试运行。
(2)在已开展试点应用的基础上,完成新疆班高预年级信息技术教材的编写工作。
(3)开展2~3期应用能力综合培训班,对部分教师进行应用能力补课,缩小教师间应用水平的差距。
(4)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模式的研究,探索研究性项目培训方式。
2006.9——2007.9
1、基础建设
自主进行校园网络的整体结构改造,实施按校区、按角色划分功能性网络区域,进一步完善网络管理机制,提高网络运行的整体效率。
2、应用发展
推进多元评价系统的应用普及,对数字化学校应用平台中已有的应用子系统实施数据对接,扩大评价数据的采集源。
3、科研培训
为多元评价系统的应用建立面向不同角色教师的培训课程,促进多元评价系统的应用普及。以研究性项目为载体,试点推进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新模式。
2007.9——2008.9
1、 基础建设
根据技术发展的状况,对部分老化、不适应应用负荷的系统进行升级改造,完善数字化环境建设。
2、 应用发展
继续完善多元评价系统的运行机制,为学生建立数字化成长记录查阅系统和输出系统。配合学校管理需求和教学应用需求,研究新的应用子系统并推进实施。
3、 科研培训
完善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研究性项目的建设,形成校本师训的可持续发展课程。
三、教、学、研一体化的师训工作
一、工作目标
以师德为核心,在原有校本培训体系的基础上,多途经、多形式、高质量地开发培训课程、拓展培训时空,不断提升每一位教师的专业化素养,形成一支富有活力、充满激情、爱岗敬业、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教师队伍。这支队伍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熟练的信息能力,健康的心理品质,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积极进取、崇尚一流、注重科研、既善于自主发展又拥有高尚的人格魅力。
进一步搭建舞台、创造条件,推出一批专家型教师,再培养2—3名特级教师;三年里教师中具有硕士学历、教育硕士学位、通过二年制硕士课程进修者达80%以上。积极创设教师自主发展的舞台,以教师的专业发展推进学校的发展,让教师全面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指导者、帮助者、合作者。
二、实施方案
2005.9——2006.9
1、开通网络教师论坛,围绕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展开即时、互动、有效的交流。
2、试行轮修制,制定教师轮修制的标准与要求。
3、充实业已形成的校本培训体系的内容和课程,为教师提供更广阔的专业发展的视野。
(1)建立“教师专业发展梯队培养”制度,使教师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培训更精细。
◆对从教1-2年、3-5年、6-10年的青年教师进行分层次培养,以个别带教、集中研讨、指导反馈等多种校本教研形式促进青年教师成长。形成既有层次又有综合的系列教学研讨体系。
◆ 继续输送工作三年以上,45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参加高一学历层次的学习。
◆ 精选优秀人选作为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由全市知名学科专家带教。
◆ 适时、有序地组织相关教师参加Intel未来教育理念、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新教师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教师心理成长工作坊”、双语教学、班主任工作艺术等培训。
◆组织校内名师带教集团内核心学校的优秀青年教师,辐射名师资源,开拓名师的发展舞台。
(2)精选内容、精心设计,加强专业修养与专业精神的培训
◆ 选择性购买优秀杂志、书籍赠与每位教师,定期开列书单介绍教改前沿讯息。
◆ 继续在假期布置教师完成特定的作业。
◆ 定期开设各类专家、名家讲座,开阔教师视野,提高综合素养。
(3)以二期课改的理念与教学实践为抓手,展开人人参与的行动研究。
(4)保证经费,帮助五位教师著书立说,实现自我超越。
4、更有效地利用教师培训网站,向区、市、全国辐射、传播学校的师训模式、经验。
5、采取小型多样、灵活组合的方式实施规范使用数字化校园平台的全员培训。
6、定期选派优秀教师出国进修,提高教师国际间的交流对话能力。
7、出台七中“十一五”教师业务进修规定。对教师培训工作在领导、管理、资金上化大力气做好保障。
2006.9——2007.9
1、利用网络教师论坛,着重探讨“二期课改”进程中的经验与反思,使论坛成为教育教学研讨的重要阵地。
2、完善轮修制及其标准与要求。
3、修正“教师专业发展梯队培养”制度,加强各类校本培训的管理与反馈。
4、建立特色、特长教师发展机制,让这部分教师扬己所长,培养出更多的特色生、特长生。
5、充分发挥学校两个名师工作室的作用,既向校外辐射优质资源又推动校内教师的迅速成长。
6、完善校园十佳青年教师、十佳德育先进、校园科技之星等的评选制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7、面向全体,开出旨在提升教师人文素养的教师培训菜单,内容包括艺术欣赏、中国历史、经典古文选读等。
2007.9——2008.9
1、完善网络教师论坛的管理工作,不断提高教师的修养,实现教师适合自我、融于学校发展的个人发展。
2、总结学校在教师培训方面的成功经验,增强教师学术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3、进一步完善各项校本培训的组织实施工作及培训内容的更新,并且对周边学校起到辐射示范作用。通过连续八年的研究生课程班,使全校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水平的教师达80%以上;“教师专业发展梯队”培养成员能顺利晋升区内“希望之星”、“中青年教师精英”、“骨干教师”等系列。市、区级骨干教师达40%以上,能进行“双语教学”的教师达30%以上。接受“Intel未来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的教师达到90%以上。
4、三年中争取选派更多的非英语学科教师出国培训交流。
5、教师轮修半年的人数每学年维持在八人左右。
6、提供足够经费,再帮助五位教师出版个人专著。
7、争取培养2至3位特级教师。
四、读者至上的数字化图书馆
一、 工作目标
以“读者第一,服务育人”为宗旨,优化馆藏结构,完善管理和服务功能,提升服务教育、教学、科研的力度,加快传统图书馆向现代化、数字化图书馆转变的进程,努力把图书馆建成为环境优美、资源丰富、管理科学、具有特色的现代化综合性文献检索中心,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科研的信息服务中心,成为学校推行素质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
二、实施方案
(一)进一步加快图书资料资源建设,提升为学校教育服务的力度
2005.9——2006.9
1、按照学校教育、教学、教科研的需要,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图书资料资源采购的内容、数量、类型。
2、继续加大文献资源的采购力度。保证图书文献资料的质量。保证重要文献和特色资源的完整性和连续性。积极收藏本校职工及校友出版的学术文献。
3、充实和拓宽特藏书库的典藏内容,并发挥其优势作用。
2006.9——2007.9
在进一步积极收集有关学校校本课程、人文教育、课堂教学、研究性学习、学生社团文化等各方面的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提升其使用率,为学校教育研究与改革服务。
2007.9——2008.9
进一步加强特色数字资源和虚拟资源建设。编制各种专题书目、索引、文摘数据库和重要文献等特色数据库;组织人员开展对网上资源的筛选和整序,强化虚拟馆藏。
(二)依据学校教育需要,积极开展各类读书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2005.9——2006.9
1、配合学校的相关主题活动,定期举办相应的图片展,增强图书馆的教育性。
2、以“精读中外名著,享受浓郁书香”为主题,举办“首届七宝中学读书节”,着力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活跃校园文化生活、营造研究性学习的良好氛围。使学生在读书中开拓视野,在读书中感悟人生,在读书中学会思考,在读书中快乐成长。
3、进一步做好学生社团“四库全书耕读苑”指导工作。
2006.9——2007.9
1、举办“第二届七宝中学读书节”
2、做好学生社团“四库全书耕读苑”扩充工作。
3、积极主动地配合学校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
2007.9——2008.9
1、根据学校规划的要求,努力开展具有“七中”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
2、举办“第三届七宝中学读书节”
(三)进一步完善开放性的服务体系,提高为学校教育服务的质量
2005.9——2006.9
1、在进一步调整藏书布局的基础上,巩固和完善现有的服务功能,使管理更科学,读者利用更方便。
2、进一步延长服务时间,每周开馆时间达60小时以上,确保假期的开放时间。
2006.9——2007.9
1、进一步拓宽服务渠道,加强读者服务工作。加强与有关学校的联系,积极开展社区服务和馆际互借工作。
2、继续开展多种载体文献的流通阅览。配合学校教育,通过编制推荐书目、导读书目,举办书刊展评等多种方式进行阅读辅导;开展系统的文献素质教育,开设《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文献查阅》等拓展型课程。为读者学会学习提供必要的服务。
2007.9——2008.9
1、编制《七宝中学图书馆导读手册》。
2、编制《七宝中学图书馆工具书介绍》续编。
三、保障与措施
(一)加强制度创新,进一步深化图书馆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1、继续完善管理体制,明确图书馆各机构的职能,形成符合现代化图书馆管理要求的职能体系。
2、按照图书馆事业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和业务工作规范。
(二)切实采取措施,进一步提高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
继续利用多渠道、多方式,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人员教育和培训工作,进一步提高人员的职业素质和业务水准。
五、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
一、工作目标:
进一步完善以党总支监督保证、教代会民主参与下的校长负责制,完善学校各机构管理功能,在科学决策的民主性、合理性、公正性、公开性,管理网络的现代化、激励机制的实效性上上一个新的台阶。建立以结构工资制、全员聘用合同制、劳动待岗制和业绩考核制为主要内容的岗位竞争运行机制。注重学校管理的人文意蕴,关心人与关心工作相结合。加强党建与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创建一个团结合作、开拓创新、崇尚一流、与时俱进、公正公平公开的校园氛围,形成以法治校、文化立校、规范办学、高效管理的新局面。给想干事的人以机会,给能干事的人以舞台。
二、学校管理体制:
形成责、权、利统一,各司其职、政令畅通、便捷高效、创新实干的学校管理网络。
1、教代会:是教职工群众行使民主权利,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基本形式和制度,是学校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有关学校发展、重大建设、干部任职评议和教职工的奖金分配制度等,作出最终审议和裁决。一般每年召开1-2次。
2、校务委员会:是学校最高行政机构,就学校日常工作运行、办学规划的制订、调整、实施、创新等作出科学决策。
3、专家咨询委员会:就学校发展方向、办学理念的先进性、科学性、改革举措的现实性、合理性、可行性作出学术论证。
4、学术与评价委员会(教学质量评估核心小组):对学校教学质量、师资队伍建设、教职工的评聘、职务和职称的晋升,作出科学、公正、公平的评价。
5、家长委员会:为学校办学思想、办学质量、改革举措等充分提供信息,并通过家长委员会加强家校的联系沟通。
6、学生校长团、团委、学生会、学生自律委员会:共同参与学校管理,加强学生与学校直接的对话与联系,使学校教育更好地服务于学生。
三、民主管理机制
1、校务公开制
2、学校中层正职以上干部年终述职评议制
3、重大决策教代会审议制
4、教职工竞争上岗制
5、学校岗位结构工资制
6、教职员工业绩奖励制
四、九项建设:
(1)人际环境建设——不断提高学校凝聚力的层次,形成团结合作、公平竞争、崇尚一流,积极进取的人际环境。
(2)学术环境建设——加强求实创新的教科研意识,注重教育教学研究,组建学术梯队,搭建学术舞台,浓郁人文氛围,活跃学术空气,建立可靠有效的学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3)校园文化建设——追求学校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所体现的文化气息,不断提升学校文化环境,丰富师生文化活动、让校园充满爱,使学校成为师生健康成长的沃土。
(4)心理环境建设——关心人与关心工作相结合,工作制度化,管理人性化,建立以健康的心理、活泼的心态、平常的心境为特征的工作环境。
(5)干部队伍建设——提高管理队伍素质,着力加强青年干部的培养,完善中层干部选拔制度和竞争上岗的机制;逐步建立民主考评干部、干部轮换、能上能下的流动机制,不断为本区培养和输出学校各级干部。
(6)教师队伍建设——坚持师德、能力、学力三位一体,建立有利于发展和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机制、措施,加强教师的业务提高和专业发展;保持1:12的师生比例,积极创造条件,着重培养中青年教师骨干和学科带头人;以教研组为中心建立教师自培基地,完善人事制度、分配制度、激励机制的改革,实行教师工作轮修制度,造就一支爱岗敬业、治学严谨、充满活力、乐于创新实践的教师队伍。
(7)精神文明建设——结合师德教育,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发挥各级先锋组织的模范作用,形成一个稳定纯洁、促进发展的育人环境。
(8)社会教育资源建设——正确处理学校、家庭、社会的关系,构建学校教育广泛的参与机制,全方位开发优质教育资源,多渠道筹集教育资金,不断提高学校的自我发展能力。
(9)校本发展建设——建造好科学实验室、教师集体宿舍、教师会所式办公室;为学生宿舍安装好空调、改建游泳池、改造足球场的草皮等基本建设;做好学校各类设备设施的保养维修和添置工作,保障教育教学的顺利进行;加强安全保卫工作,重视学校食堂的安全卫生督促检查工作。
第四部分:创新实验与特色项目
一、服务西部的民族教育
一、工作目标
立足于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怀、综合素质、人文精神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为重点,切实加强五观(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教育,培养“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立志献身西部建设的高质量的高中毕业生。将我校新疆班办成可持续发展、具有示范和辐射作用的全国一流的少数民族中等(高中)教育基地。
二、实施方案
1、德育
(1)始终以“培养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立志献身西部建设、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高质量毕业生”作为新疆班德育的首要任务。
(2)加强“青年党校”建设,组织学生参加党课学习,通过参观、访问、实践等活动,提高学生对党的认识,培养一批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的优秀学生。
(3)提高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加强对学生干部的培训指导,放手让学生干部组织召开学生代表大会,组织开展主题教育、朗诵演讲、文体联欢等活动,提高学生组织协调能力。
(4)加强监督与检查,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和学生自律委员会的工作职能,健全管理制度,常抓不懈,形成争创优秀班集体的良好风气。
(5)完善班干部轮岗制,使轮岗的覆盖面达到100%,让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都得到锻炼。
(6)强化民族团结意识,创造条件,扩大与汉族同学的交往范围,鼓励学生深入汉族学生、汉族老师的家庭,进一步了解汉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
(7)科学统筹社会实践与社会考察,结合实际有组织地开展调查报告的撰写,使学生明确自身的责任和义务,坚定信念,为将来投身家乡的建设和发展奠定各方面基础。
(8)研究民族学生的心理特点,建立建全学生心理档案,加大个体心理辅导力度,针对共性的心理倾向组织心理讲座。
(9)加强家校联系,及时沟通,有效提高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管理。班主任每学期与家长的联系率达到100%,暑假家访做到有目的、有计划、有记录、有效果、有总结。坚持不懈地办好《家长通讯》,确保按月寄到每个家长手中。
2、教学教研
(1)针对新疆班学生远离家乡、全天候寄宿的特点,强化教师服务、育人意识。造就一支爱岗敬业、业务精良、富有奉献精神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2)针对新疆学生文化起点较低、程度严重参差不齐的现状,研究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重点加大补缺补差的研究探索工作,在实践研究的基础上形成教研课题,有序高效地开展教学工作,并起到一定的示范辐射作用。
(3)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完善适合新疆班学生的拓展型课程体系,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4)加强与周边兄弟学校新疆班的交流。定期与其他省市同类学校进行阶段性的联考交流,并分析、反馈结果。设立参照系,发现问题,及时改进,共同提高。
(5)开展针对各个年级的、个体与群体相结合的学法指导。通过个别指导、集体讲座、学法交流等,使每个学生都形成符合学习规律、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6)定期开展教学检查。通过召开教师座谈会、学生座谈会,问卷调查等渠道,了解情况,总结反馈,采取措施及时整改,提高教学质量,力争在高考竞争中处于同类“内高班”的前列。
(7)加大科研力度,加强科研管理。在教务处、学科组的领导、指导下,确保四个区级课题如期结题。努力争取申报市级乃至国家级课题,提高科研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8)完善学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顺利达成教育目标。
3、社团建设
(1)加强社团建设,逐步形成一批稳定的、高质量的社团组织。强化社团管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并定期开展学生社团活动成果展示。
(2)重点指导学生部《雪莲》杂志社编辑工作开展,完善杂志栏目设计、内容编辑,扩大《雪莲》杂志的发行范围,争取在全国“内高班”形成一定的影响力。
(3)做好新疆班网站的维护工作。以新疆班教育教学以及学生成长为中心,不断丰富和完善栏目内容,提高信息更新率,使之成为宣传展示和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提高学生记者团的业务水平,全面负责网站新闻栏目的采编工作,成为学生自主管理、自主宣传的一个新亮点。
(4)抓好新疆部艺术团队的管理,提高铜管乐队、电声乐队、合唱团的艺术水平。重点加强七宝中学上海市艺术特长项目――“新疆舞蹈”的社团建设,不断出新品、出精品。保证各艺术社团的正常训练,积极参加社区活动,扩大新疆班艺术团队的社会影响力。
4、生活保障
(1)严格宿舍管理,加强安全教育,定期进行防火防盗等安全检查,杜绝违纪现象的发生,保证学生正常的休息。
(2)完善学生医疗档案,根据收集的数据资料,总结新疆学生身体成长发育规律,形成阶段性研究报告。
(3)了解并尊重新疆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形成营养丰富、搭配科学的清真食堂膳食结构。
(4)认真做好领包裹、取汇款、维修等日常服务工作。
二、 模式创新的民办教育
——附属文来中学三年发展规划
以“教育要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为宗旨,把文来中学作为七宝教育集团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人文教育促成学生健全的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有道德、有理想、能自律、会学习、基础扎实、心理健康、善于创新、情趣高尚的一代新人。造就一支师德高尚、爱校爱生,勇于探索、技艺精湛、教育有方、教有风格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把学校建设成为模式创新、社会放心、家长信赖的现代化新型学校。
A.文来中学(初中部)发展规划要点
一、行政工作
1、加强党政领导班子的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树立“管理即服务”的观念。要求各职能部门落实岗位责任制,设立人员去向告知公示制度,提高管理工作效能。继续强化以“年级组”为行政单元的管理运行机制。
2、构筑信息平台,推进学校信息化工作。加强信息化工作的运行机制和校园网运用,真正使信息技术成为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后勤保障等方面的有效载体,让校园网成为传播校园文化,展示办学形象的窗口。
3、党支部要继续发挥好党员教师、青年团员在教育教学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延续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活动以来的成效,在教职工中树立良好的共产党员的集体形象。
4、构建人文校园,提高师生校园生活质量。营造校园环境文化氛围,让学生时时处处感受到学校文化的魅力。注重对师生文化素养的培养,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二、德育工作
(一)学生德育工作
1、认真领会并积极贯彻落实闵行区开展的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使之成为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的有效手段。
2、加强班级文化氛围的建设,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功效,以此促进班集体建设。
3、开展各类活动,充实七宝中学的感恩教育,让学生学会感恩,在体验中成长。
4、重组校自律委员会,建立高素质的学生干部队伍,加大校风巡查的力度,并以此为抓手对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进行重点突破。
5、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营造良好的氛围,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让学生在寝室能有家的温馨感觉。认真抓好寝室常规管理工作,严格执行学校的规章制度,完善生辅老师的工作职责。
(二)班主任队伍建设
1、认真组织9月10日的国定“教师节”暨我校“爱生节”工作,发挥其良好的沟通功能,切忌流于形式。
2、加强“班主任论坛”的针对性,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宣传本校德育工作先进个人事迹,树立优秀示范群体,促进班主任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
3、积极参加“七中”的教师成长心理工作坊的培训,或自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将心理辅导知识融于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之中,提高工作的实效性。
(三)团队工作
1、以实践体验为抓手,推进新一轮雏鹰争章活动。
2、结合当前队建新形势,进一步强化中队辅导员的理论学习。
3、完善各项工作制度,狠抓常规管理。
4、以团建带队建,推优入团,团队共兴,积极开展大型主题活动。
三、教学工作
(一)施行随堂听课制度
1、教务处不定期地组织教师之间的随堂听课、评课,评课结果存入教师的业务档案。
2、教务处每月公布一次《随堂听课情况通报》。
(二)规范教学常规管理工作
1、以《文来中学教学常规工作管理要求》作为学校教学常规管理的依据。
2、各教研组长在教学常规管理工作职责范围内,尤其是在教学业务指导、管理方面要严格、规范、细致。
3、教学常规管理工作的重点:杜绝非素质教育行为;订阅教育、教学资料;出勤;备课组活动;作业批改;考试纪律。
(三)逐步推进、完善具有文来特色的拓展型课程体系
1、通过二期课改理念的学习推广和教学实践活动,使教师明确、把握拓展型课程的相关理念。动员、组织、激励教师参与拓展型课程的教学工作。
2、建立、实施《文来中学拓展型课程分级管理制度》。建立一套较为规范、完整的拓展型课程资料汇编、存档体系。
3、激励、引导教师在拓展型课程领域走专业化、特色化、研究型的教学道路。
4、在实践基础上,逐步总结、形成一套具有文来特色的、领先全区的拓展型课程开发、实施、管理、评价体系。
(四)积极巩固、推进探究型课程体系
1、积极组织、动员、激励教师参与探究型课程的建设。在实践中,不断积累资料、总结经验,完成《文来中学探究型课程教师指导手册(暂定名)》。
2、在实践基础上,形成较为完整且具可操作性的《文来中学探究型课程管理要求》,为探究型课程的规范、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四、教学科研工作
1、继续完成国家级课题“信息化环境中的学习模式探索”成果的普及推广工作;并将成果送交上级学术机构评审;鼓励部分二级子课题单独申请区、市级课题,做进一步探究。
2、对于校内正在执行的课题进行登记清理,加强课题的管理工作。
3、遵循上级学术机构部署,积极准备、筹划申报新的各级课题;与华东师范大学有关教育学专家联系,在“理解教育”以及“生命教育的全程关注”两个部级课题方面做一些思考,争取一级子课题立项。
4、力图使探究性师资培训、探究性课程建设配合二期课改的纵深发展、在如何培养特色显著的专业型教师和探究性课程的评价等方面作一些探索。
五、信息科技
(一)信息科技
1、教育和教学上有所创新。教师经常随堂听课和集体备课、说课,开展互听互评活动。并要求每个活动都有好的作品放在网上。注重信息科技与课程的整合。
2、加强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明确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
3、积极为教师解决相关的技术问题,教师完成各年龄段的电子教案和多媒体课件。
(二)科技教育
1、掌握我校科技教育活动的基础和资源。拓展型课程是科技教育活动的土壤,要为学校科技活动与竞赛创设时间和空间。
2、确定学校的科技特色及科技教育活动的方向。结合闵行区评选科技特色学校的要求,分析其他有成功经验的学校的长处与不足,扬长避短,确定学校的科技特色;重视科技教育活动的普及性、有效性和学生的参与度,营造一定的科技教育氛围。
3、配合区教育局和少科站工作,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和竞赛,创出文来中学的名声,提高影响力。
B.文来中学(高中部)发展规划要点
一、德育工作
1、加强德育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2、完善量化管理,突出养成教育。
3、开展各类主题教育,打造学生的精神底蕴。
4、加强学生的自主管理。
5、切实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6、加强家校联系,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
7、不断提高共青团工作的实效性
抓教育,强化思想建设;抓特色,推进主题活动;抓创新,拓展工作领域;抓阵地,加强工作依托。不断增强团员的责任意识、组织意识和历史使命感,强化共青团组织在青少年中的旗帜形象。
二、教学工作
1、全面推进二期课改的新理念,以二期课改的新理念指导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做到“三动”——生动、主动和互动,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三要素、九因子”。进一步加强学科质量评估小组在教学中的作用,集体备课,结队帮扶,施行捆绑式考核。
2、高标准、严要求地加强学生学习目的、态度、习惯、方法以及思维方式的教育,培养学生勤学、善思、发问、惜时的良好学风。
3、采取新的行动措施,因材施教。重点是加强分层教学的研究和实践。
4、强化以文化立校的意识,不断提升文来高中的办学品位。
5、加强课程开发,在两个年级精心开设拓展和研究型课程,如陶艺、瑜珈、话剧艺术、美术、心理等较有特色的科目,并对课程质量加强考核。
6、开拓办学思路,办出英语特色。加快与加拿大联合办学的步伐,并尽快进入实践操作阶段。
三、总务工作
1、做好校舍三期改造工程的准备工作:移扩门卫室;西楼加层;扩展食堂就餐区。
2、修建微型暖房,修建排球场,调整运动场地及器材。
3、协助物业做好新置电气设施的使用维护工作,协助物业做好学校安全工作,确保校园安全、健康、文明。
三、面向世界的对外交流
一、工作目标
坚持民族与世界的主场,珍视自己的教育传统,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地开展各级各类对外交流活动。积极开创对外交流的新思路,使学校在有益、有效的对外交流活动中开阔国际视野、提高师生国际间对话能力,形成全球意识,以开放的胸怀,注重相互间的鼓励与支持。
三年里力争为学校教师提供更多的机会赴国外接受培训、考察、访问、交流学习。
二、实施方案
1、姐妹学校的缔结与互访。
学校目前在韩国、日本、澳大利亚、德国、加拿大、香港共有七所姐妹学校,在三年里计划于瑞士、法国、美国等国家再发展三所姐妹学校。除保持现有的师生互访、互换活动外,还试想通过在线授课、与加拿大圣•乔治国际学校合作办班的形式让姐妹学校成为更紧密的结合体、成为“七中”学生走向世界的一个窗口和媒介;使“七中”的师生具有国际文化视野。
2、AFS国际文化交流项目的发展。
我校在该项目六年的运作中取得了一定的经验,获得了良好的声誉,在管理及交换生课程设置上形成了显著的特色;并且在这过程中学校也已形成稳定的有一定数量的志愿者与志愿者家庭。因而在这三年里需保持国内领先与样板的地位,并在适当的时候成立志愿者与志愿者家庭俱乐部,开通“七中”AFS网站,评选优秀接待家庭,带动更多的家长、学生、教师一起体验“文化沟通、维护和平”的AFS文化交流的宗旨。
3、学生暑期文化交流活动的“保鲜”。
对六年的实践进行成效总结,尝试与姐妹学校合作,举行量身定做式的个性化交流活动,提高学生暑期文化交流活动的质量与新鲜度。同时争取更多的机会推荐优秀学生、特长学生参与国外名牌大学、有关协会组织的各类全球性主题夏令营活动。
4、试办文来中学国际部
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及学校自主发展的需要,积极创造条件,试办文来中学国际部,让学生多一个机会,多一种选择。
5、其它交流项目的展望。
◆ 外籍教师的聘用
学校改变原有外籍教师聘用的方法,大胆采用兼职授课聘用制,未来的三年将在质量与实效上做文章。
◆ 与各领馆的合作
我校积极参与英国、法国、加拿大等领馆的文化交流活动,在他们的推荐下将组织参与适合学校的各类活动。
◆ 干部、教师赴国外进修、访问、交流的深入实施
学校有一半以上的教师赴英、美、德、澳、加、日、韩、马耳他、爱尔兰等国家考察、访问、进修过,在这三年里,除了积级争取各级各类的出访、进修名额外,学校每年将派20位左右的干部、教师赴国外学习与访问。
◆ 加强与高校合作,争取举办大型的国际会议,开设世界级专家的专题讲座,吸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现代化管理经验。
◆ 扩展更多的交流项目,以渗透融合多种教育课程形式及其评价体系,走现代化、国际化、开放式的办学道路。
四、七宝中学教育集团(理事会章程)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现行法律和有关法规,成立七宝中学教育集团理事会(以下简称理事会),并制定理事会章程。
第二条 理事会属自愿合作性质,集团中各成员应竭诚为理事会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方便,积极为理事会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第三条 理事会理解并尊重各学校之间现有体制、发展现状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差异,按照相互尊重、相互谅解、积极协商的原则处理日常工作事宜。
第四条 理事会法定地址为:上海市闵行区农南路22号上海市七宝中学。
第五条 理事会为非行政的常设机构,其行为不影响七宝中学、文来中学及七宝二中原有办学机制和性质。
第二章 宗 旨
第六条 建立七宝中学教育集团理事会,旨在为进一步促进地区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满足社会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落实七宝镇“教育综合改革实验镇”实施方案,以整体提升闵行地区,特别是七宝地区的教育品质。
第七条 七宝中学是上海市首批实验性示范性高中,七宝二中是闵行区规模最大的初级中学。两校在理事会的统一协调下,结对合作是发挥优质教育的辐射力,探索优质学校示范性作用的有益尝试,也是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建设的基本要求。在七宝中学教育集团内部,七宝二中在七宝中学的引领下,以项目推进的方式促进学校的内涵建设,并逐渐发展成为闵行区一流的初级中学。
第八条 理事会实行成员单位的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理事会的成员应承担一定的义务;理事会应维护并尊重各成员的权利。(细则详见本章程第四章)
第三章 组织机构及其活动
第九条 七宝中学教育集团由七宝中学、文来中学和七宝二中等学校组成,理事会可根据需要吸收有关学校和个人参加理事会。
第十条 七宝中学教育集团理事会由理事长、副理事长、理事、秘书长、副秘书长等组成。
第十一条 理事会由以下人员组成(1)知名人士、著名学者、闵行区政府领导、闵行区教育局领导、七宝镇领导和企业家。(2)七宝中学、文来中学领导。(3)七宝二中领导。
第十二条 理事会根据需要聘请海内外知名人士、政府官员、实业家以及著名专家学者担任名誉理事长、顾问和名誉理事。
第十三条 理事长由七宝中学领导担任,副理事长由闵行区教育局代表、七宝镇代表担任,每届任期3年。
第十四条 理事会议一般每年召开一次,由于特殊原因,或者经三分之一以上理事提议,理事长可决定提前、推迟或临时召开理事会议。
第十五条 理事会设秘书处。设秘书长 1人,副秘书长若干人,由理事长推荐,经理事会议认可予以聘任。秘书处在理事长、副理事长直接领导下进行工作,具体负责理事会文件起草、资料收集整理、文件保存和内外联络等日常事务。
第四章 职责、权利和义务
第十六条 理事的职责:
1、理事会成员单位共同协作,成立七宝中学教育集团,签订《七宝中学教育集团理事会章程》。
2、品牌辐射。七宝中学教育集团理事单位七宝二中保留原校名,同时成为七宝中学教育集团核心学校,接受七宝中学文化、管理、师资、课程等辐射。
3、队伍建设与校际培训。队伍建设包含两方面:一方面是管理队伍建设,另一方面是教师队伍建设。
七宝二中管理队伍建设采用“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七宝二中校长任七宝中学校长助理,将七宝中学学校管理工作的强项逐渐渗透到七宝二中。中层干部每学期交流二名。
教师队伍建设采用七宝中学教育集团内部的“校本培训”与“名师带教”方式。基础型课程的主要学科要明确带教教师,制定带教计划。
4、课程实施与建设。课程改革是当前基础教育的热点与难点,两校之间的合作也有利于加强初高中课程衔接的研究,从此意义考虑,两校合作可以作为区域课程改革特别是学生评价改革的实验点。
课程实施主要是指基础型课程。针对“二期课改”,学校需要进一步解读《课程标准》,因此在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要组成分学科的研究小组,共同学习,同步提高。
课程建设是针对校本课程的开发而言的。课程改革要求学校课程要在基础型课程的基础上逐步建设有利于学生个性与实践能力培养的校本课程。七宝中学教育集团另一核心学校——文来中学的探究型课程与拓展型课程建设走在全市前列,文来中学要与七宝二中共享课程资源。
5、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研究。教育信息技术应用研究着眼于管理与学科教学两个方面。
就管理应用研究而言,七宝中学已列入闵行区首批数字化实验学校,七宝二中的校园网建设也有一定的基础,七宝中学将协助七宝二中思考数字化学校的建设,建设过程中所需的经费投入需要七宝镇财政的支持。
就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研究而言,核心学校之间可以围绕“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如何共享学科资源库”,建设“远程教室”、“视频课程”等问题进行合作互动。
6、学校管理制度的探索。从学校规模分析,七宝二中和七宝中学均位于全区初、高中的最前列,可在学校管理组织机构设置、人员的配置、工作量的界定,包括行政考核等方面开展合作互动。
第十七条 理事的权利、义务:
1、理事单位七宝二中校长作为七宝中学教育集团品牌输出项目的实施主体负责人,对学校常规管理、教育教学质量负全责。七宝中学校长作为项目的实施主体负责人,对合作方案中品牌辐射、指导帮助目标的达成度负责。(见第四章,第16条)
2、该合作项目列入七宝中学实验性示范性高中考核要求,合作的成效列入校长的考核内容。
3、七宝二中列入重点加强建设学校,督导室每年对学校进行专项评估。学校承担区级研究与展示研讨任务。
4、合作过程中所需要的经费由七宝镇财政承担。
第五章 附 则
第十八条 本章程由理事会议讨论通过后正式生效。
第十九条 本章程由理事会负责解释,章程的修改必须经理事会议三分之二以上的理事赞成通过。
第二十条 理事会内部各方应真诚合作,互相尊重对方的利益和要求,其未尽事项通过进一步洽谈解决。
二OO五年六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