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胆探索、小心求证
——关于七中研究型学习的一些感悟
人文书院 逯成武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早上好,非常荣幸,有这个机会,和大家聊聊七宝中学的研究性学习和做课题的一些事和感悟。
大家可能不知道,早在1998年,七宝中学便在全国率先开展研究性学习,并被教育部推荐为全国研究型学习的四大模式之一。从那时起,每一位进入七宝中学的学子,作为必修课程,都要参加研究性学习并至少完成一项研究课题,2015年学校正式提出创建“研究型高中”的办学目标,在课程和师资方面对学生的研究活动进行更为有力的支撑。到今天,风风雨雨,已经走过了24个春秋,我们拿到了上海市青创赛的九连冠。学生研究性地‘学’和教师研究性地‘教’成为七中一种常态。包括我们读书节期间也有很多和课题相关的专场活动。
今年的诺贝尔奖上个月全部颁好了,我想就今年几个获奖学者的一些趣事和大家聊聊,因为诺奖研究者解决的是世界级的难度,处于研究性学习的顶端,而我们高中开始的课题研究,则是一个研究者一生的开启阶段,本质上是相通的。我讲两点。
第一、关于做研究的动力。
2022年诺贝尔生理学授予了瑞典遗传学家斯万特·帕博(Svante Pääbo),这位研究者完成了一件看似不可能的事:为现代人已灭绝的近亲尼安德特人的基因组测序。帕博的开创性研究催生了一门全新的学科:古基因组学。
而这方面的研究最初非常冷门,甚至获得研究经费都非常困难,帕博能长期坚持下来做相关的研究,源于14岁的时他的母亲带他到埃及旅行经历,他对埃及金字塔和木乃伊产生了巨大的好奇心,后来他学习了医学,但他仍旧热爱埃及古文物学。他利用晚上的空余时间,在实验室里悄然地进行着与他博士课题无关的研究——从一具埃及木乃伊中提取、克隆基因,并进行基因测序。经过多年的努力,他成功了,并带动了更多的研究者从各种化石、墓葬、动物骨骼里探寻古 DNA 的踪迹,通过遗传学的手段,不断扩展我对未知世界的认知。
由此,我想,学生做课题,不能功利,从一开始就奔着奖项做课题的同学,往往最后做不好,因为研究碰到一点困难就很容易动摇退缩甚至放弃,所以每年指导学生课题的初始阶段,我会花很长时间和大家研讨选题,允许学生不断的换题,直到找到你真正喜欢的选题了,就可以开足马力做了。因为你的兴趣和好奇心才是研究最大的动力。
第二、关于研究过程。今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住卡罗琳·贝尔托西,她也是诺贝尔百年历史上第八位获得化学奖的女科学家。
卡罗琳中学时代就是个学霸,考入了哈佛大学医学专业,在大一下学期的一节有机化学课上,卡洛琳突然发现这个学科:“好难啊,但是三维分子结构好美丽啊!”然后就转到了化学专业。后来跟着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导师Mark Bednarski读博,研究细胞-病毒相互作用一个项目。但在第三年导师Mark查出了结肠癌,离开了实验室。按理说,他们就得换课题组了,但这不是她的风格,往后两年,她和实验室伙伴就在无导师情况下,一边继续研究,一边管理实验室,坚持把项目做完了,这一研究,为后来获诺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而她的导师Mark。查出结肠癌后,干脆以医学生身份考入斯坦福,研发可以选择性杀死癌细胞的纳米粒子,后来更成为放射学助理教授。
他们的经历让我想到 做好研究最重要的有八个字。大胆探索、小心求证。大胆意味着 敢于面对挑战,一个新的课题,一定会碰到让人头疼的问题,要用你巨大的热情去迎接挑战,去开辟新的天地。小心求证,则要求我们要本着科学的态度,认真对待每个实验结果,每个调研数据,并以最大的耐心完成最枯燥的事情。你的研究就成功了。
最后,希望七中的每位同学都能在高中阶段找到一个喜欢的选题,体会到研究的乐趣,通过研究来更好认识自己,为自己学术的人生种下一颗强大的种子。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