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实践创新型劳育课程——七宝中学劳动教育综述

作者(来源): 七宝中学     发布日期:2019-11-26    浏览次数:

构建实践创新型劳育课程

——七宝中学劳动教育综述

  木有所养,栋梁之材成;水有所养,灌溉之利溥。劳动者素质是一个国家素质的重要体现,也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重要因素。学校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人才、输送人才的主阵地,七宝中学早在1998年,就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劳动班级工作制度,在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习惯、劳动能力等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一批批七中学子怀着感恩的心,无论酷暑严寒,将这项服务学校、文明修身的举措坚持了20多个春秋。

图片1.png

(一组劳动课程的老照片)

  近些年来,学校站在新的育人高度,深度剖析劳动教育,重新探究劳动教育的价值及未来,把劳动教育作为培养高水平人才、培养创新精神的关键工程,做实基础、创新方式,培育学生劳动素养,为创造幸福人生打下基础。

图片2.png

一、做实劳动课程,增强劳动技能

  做实基于“人文、研究、创新”素养培育的劳育课程,引导学生增强劳动技能,感悟劳动的人文内涵,培养研究、创新的能力和精神。

  1.劳动教育+基础型课程

  我校的劳动技术课程尝试采用项目化学习的方式,旨在通过创设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共同关注日常生活,认识科学技术服务于社会的重要性,从一个社会人的角度看待技术、感受技术改变生活的魅力,围绕高一的设计、高二的电子技术主线,带领学生学习了解建模思想技术、体验自动控制、智能控制的方法,学生在课程学习中,通过体现时代特征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技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态度的学习和基本经验的积累,形成理性精神、责任意识,以及对技术的文化感悟。体验问题解决过程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养成实事求是、严谨细致、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作态度,培育工匠精神。

  2.劳动教育+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2015年起我校提出“研究型高中”的创建目标,劳育课程始终在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搭建平台,使学生既能学习专业的技术知识、又能增强实践能力、物化能力和创新意识,助力劳动技术思维的培养和研究创新素养的培育。

  拓展型课程方面,为学有余力的同学开设个性化的进阶课程,有针对设计加工的智造所课程、针对电路设计的指尖上的电子电路课程、还有APP inventor、物联网课程等满足了对智能控制感兴趣的同学。

图片3.png

  此外,学校还开设了烹饪课、插花、茶艺等生活美学课程,还有飞翔网络工作室、趣味程序设计、红石设计、陶艺社等丰富的社团课程,满足不同学生生活、职业体验的需求,使他们在课程实践中真切感受到劳动创造美、创造幸福。

图片4.png

图片5.png

  经过进阶培养,一些学生就会带着对生活的思考、带着课题进入到研究型课程。近年来研究了人工智能台灯的、植物自动光照补光系统、共享单车停放装置等等。五年中,共有140个科技工程类课题获得上海市科创比赛一等奖,近十年来,七宝中学学生共申请专利450项,实现专利转让29项。

图片6.png

二、搭设劳动基地,培养劳动素养

  劳动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实践基地的建设是劳动教育的重要保障。为了更好地向“创建研究型高中”的办学目标努力,近些年来更是开拓了一系列课外实践基地,上海市航天局、中国东方航空公司研究院 、东方财富信息股份有限公司、新东苑国际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市测绘院、上海中心气象台等12家企业和单位成为七中学生实践创新的平台,把“研究”的理念植根在劳动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

图片7.png

(上海中心气象台)

图片8.png

(井冈山研学,体会艰苦奋斗的井冈山精神)  

  每年暑期,七中学子都会带着课题走向社区进行挂职锻炼,重点把目光投向涉及社会发展和国计民生的方方面面,将研究的任务落实在社区挂职锻炼中。今年,这项工作又结合了项目化学习的创新举措,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了多学科、跨学科的项目设计与研究,如《社区便利店垃圾分类投放现状调查及改进建议》、《小区流浪猫介导疾病的防控策略》、《社区绿化面积及植物多样性》、《关于生活中食品安全问题的探析》、《生活中塑料垃圾的来源分析和防治策略研究》、《基于贪心算法的学区房划分调查与研究》、《社区居家养老方案再探索》等,涉及生物、化学、政治、历史、信息等学科,将课上所学综合运用于实际项目中,体验了作为项目发起者、实施者、研究者、总结者的劳动过程,体会到了提出问题、给出解决方案的快乐和价值,课堂学习指导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服务课堂学习,体现了理论和实践在劳动过程中矛盾运动的一般规律。

图片9.png

三、开拓时空,创新劳育方式,提升育人功能

  1.以劳树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劳动教育对于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有的同学在实践研究过程中,发现病房里有些行动不便的病人无法自主地控制照明设备的亮度,经常寻求他人的帮助或是默默忍受直至护士的到来,因此有了设计一款手势识别控制的灯,让这些患者可以有自由支配的病床环境,并不断完善,深刻体会技术不只是冷冰冰的参数或装置,在设计方案的时候怀揣一颗同理心,感受技术服务于人类的愉悦感。这对于青少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在闵行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区”的过程中,学校鼓励学生践行志愿者精神,在志愿公益劳动中历练心灵,收获成长。2017级、2018级学生共计志愿服务将近6千人次,近7万学时,人均70学时,最高个人记录192学识。学校也整合了校内外各类公益组织资源,如与农民工子弟学校结对、爱心暑托班工作、少年宫助教、马拉松大赛志愿服务等,在学时服务等级制度、服务队长责任制、服务反馈机制、优秀志愿者表彰制度的引导下,学生的志愿公益劳动有序开展,奉献爱心,勇担责任。

图片10.png

  2.以劳增智,培育必备品格、关键能力

  劳动可以促进学生形成基本的生活生产劳动技能、初步的职业意识、动手实践的能力和创新创业意识。在七宝中学的各项社会实践活动中,都有一项鲜明的特色,就是以一名研究者的身份去进行课题调研、项目学习,军训有军事微课题、学农有“三农”主题微课题、挂职锻炼有关于社稷民生微课题、研学有因时因地制宜的课题等等,也通过参观大学校园和相关职业调查,强化职业体验,以更好地规划自己的人生方向。作为一名未来的劳动者,七宝中学的学生不断积淀实践和创新的经验,为将来任何一种职业的选择做好能力和素养的准备,在做中学,学中做,在社会劳动实践中增长见识、丰富学识、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培养学生的“领导力”和“精英气质”。

  3.以劳强体,培养强健体质、健全人格

  劳动可以促进学生强健体魄,形成健康身心和健全人格。劳动教育要引导学生在劳动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如七宝中学的同学在学农实践体验中,通过丰富的课程,了解了农业生产的基本情况,培养了劳动观念,尊重、感念他人劳动,珍惜劳动成果;在研学活动中也注入劳动教育的内涵,拓展劳动教育的空间。暑假里,两支学生队伍会在老师的带领下,去到金寨、井冈山研学,入住老乡家中,同学们会跟当地的孩子一起体验农活、帮助住家父母一起做家务,培养学生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精神和自管、自律、自强的能力,进一步养育了七中学子的“平民本色”。

图片11.png

  4.以劳育美,提升审美能力、人文素养

  为了促进学生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劳动审美观,让学生在劳动创造中形成发现美、体验美、鉴赏美、创造美的意识和能力,七宝中学的劳动教育注重以劳育美、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艺术节上,学生以自己的书画作品来表达艺术创作者的涵养;每周的劳动班级,学生除了完成岗位劳动,还结合学校工作,自行设计海报张贴在文化走廊;对外交流活动中,学生运用3D打印技术自主设计制作私人定制版的徽章、印章,赠送给外国友人,这些都是学生对于美的领悟和创造。

图片12.png

  学校将继续构建具有开放性、实践性、创新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五育并举”,将课题研究、项目学习与劳动教育叠加,让学生亲身体验,获得直接感受和经验,培养劳动观念和劳动技能,成为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在劳动中体味幸福,以劳动托起中国梦。

沪ICP备06054945号
沪公网安备 31011202007746号
版权所有©上海市七宝中学
地址:上海市闵行区农南路22号
沪公网安备 31011202007746号
沪ICP备060549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