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分层教学,激发学习潜能
——奉贤中学教学研讨活动
2019年4月29日星期一,上海市奉贤中学举办了主题为“探究分层教学,激发学习潜能”的教学研讨活动,参加者有上海市内地新疆班的相关领导和学科老师。
这次教学研讨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课题新颖有助于实现教师教学理念转变,开拓教育思维,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从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提高上海民族班教学教学研究水平提供了扎实有效的支撑。
七宝中学教师杨光、汤华翔、储建龙、史彦杰四位老师参加了这次活动。为展示学科教师此次听课的宝贵收获,特将他们的听课感想附于此。
二、储建龙(英语)
四月29日上午,我们一行四人去奉贤中学参加听课研讨活动,我听的是由汪晓忆老师所讲的一篇上海学生英文报中的文章“A Journey of 100 Hours That Echoes a Lifetime”。课后,来自各校的英语老师以及市区教研员对本节课做了点评。
根据专家的意见,结合自己的听课感受,我觉得汪老师的这节课在以下几个方面比较成功。其一、课堂结构完整。从视频导入、快速阅读,到结构分析,操练环节,设计合理,环环相扣,起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其二、板书详细而有条理。汪老师的板书紧扣作者的两条主线,及outer journey and inner journey, 帮助同学很好地梳理了全文。同时,在课堂最后的呈现环节,同学可以借鉴这些板书,降低了他们的表达难度。其三、教态自然。从研讨会上汪老师的自我介绍来看,她只是一个入职一年的新教师,能够将一篇有一定难度的文章处理到如此程度,难能可贵!
当然,就本节课来说,也有不少可以改进的地方。比如说,导入的时候可以把课文的明线和暗线做进一步介绍,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结构。再比如说,作业的布置跟课文内容的衔接不是很紧密,是否可以选择更适合学生去描述和表达的内容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
此外,有几个方面值得我们反思。第一,奉贤实行的是AB班制,也就是分了快慢班,这种教学方式利弊到底如何?是否跟他们的成绩领先有一定关系?第二,他们的插班人数较多,班级目前只有三十五人左右,但新疆班成绩依然不错,尤其是快班成绩几乎接近本地班,这一目标是如何达到的?第三,从课堂反应来看,他们的后进生也为数不少,但联考的时候他们的尾巴很少,也就是一两年时间,后进生进步明显,有没有什么有效方法?
虽然路途有点远,但我觉得这一次学习很有价值,今后希望能多参与这样的活动。
三、史彦杰(语文)
今天听了奉贤中学黄洪勇老师的《世间最美的坟墓》一课,学到了许多宝贵的经验。黄老师的课程,目标设置明确,有效地针对了新疆班高一同学的水平。在展开的过程中,问题的设置简洁明了,能够激发学生积极回答问题。而在每个环节的设置上,由朴素的坟墓引申到托尔斯泰的伟大精神,整体一气呵成。在最后阶段,还有对朗读的强调,让课堂在活跃的读书声中收尾,画龙点睛。
在导入阶段,黄老师放了秦始皇陵、泰姬陵等著名陵墓,让学生归纳这些墓地的共同特点是豪华、奢侈,然后又放映了托尔斯泰墓的照片,对比之下,学生立刻抓住了托尔斯泰墓的特点,是非同一般的。他又让学生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概括托尔斯泰墓的特点,学生很快反应出“朴素”的答案。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黄老师在本次授课中结合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年龄特征,采取了一些有趣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潜移默化地引出他们对课文的理解。
在思考环节,黄老师问道,托尔斯泰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墓地?读第1自然段,托尔斯泰的选择表现了他具有怎样的思想?这几个问题的设置,很有妙处。因为这些问题具有从容易到难的梯度,教师恰到好处地搭建了脚手架,减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加深了学习的印象,具有时效性,同时,他在具体授课中注意利用学生的联想和朗读,带领学生一起复述、提炼文本的内容,不仅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学生将课文语言化为自己的语言,避免了照本宣科的机械朗读。
尽管本次课存在许多亮点,但是也不可避免地暴露出来一些问题。例如,在课堂的前本部分,教师将一些问题的难度控制得很低,节奏较慢,低估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的本意是好的,但是我以为如果每节课教师都这样做,或许学生阅读文本的能力 得到发展,转而依赖老师提供的答案,不利于激发中等以上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体来说,这是一堂扎实、有效的课堂,值得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