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学生“文化之眼”观世博
来源:东方早报
早报讯世博到底怎么看?是走马观花,还是猎奇游园,抑或品味特色活动和演出……七宝中学、复旦附中等部分重点中学中学生给出的答案是——“用文化的眼光看世博”。通过把世博氛围带入人文课堂,中学生拿世博“说事”,反思的深度让一些资深教育工作者击节而叹。
在七宝中学学子人文书院读书班李晓京的眼光中,进入世博园,各种特色的建筑各有其文化与精神所寄:“高调的法国馆似乎继承了蓬皮杜艺术中心的创新精神;西班牙馆的藤编材质则完美诠释了生态主义带来的视觉革命;再比如中国馆、俄罗斯馆及波兰馆,集简约与传统文化与一体,让人感到先进技术的同时又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待访。”
而对于世博园的文化辐射,李晓京认为定期推出的《城市文化艺术地图》包含了公交路线和活动彩图,十分方便市民和游客按图索骥。对于园区内的花车巡游,他则提出了建议:“不少车放的都是些‘口水歌’,如果选择有该国风情的音乐来引起游客们放松狂欢的气氛应该更好。”
高一学生解戎则从游客逛世博园期间的身体之累说起,进而发出疑问:“每天约100人看病,有扭伤、中暑等各种病症。这些都在不约而同地传递着一个信息,那就是:我们的身体素养挺差的。一个在世界各大体育赛事上取得佳绩的国家的国民,身体素养怎会如此的不堪一击……一个国家无法用它强大的经济实力掩盖其本质的苍白。”高二班的马玉玲同学注重于游客科学素养层面的思考与对比,她认为中国游览者与西方游览者整体之间的科技素养存在差距:西方人在没有见过某项新技术的同等条件下,往往比中国人更乐于了解,也易于接受。相比之下,中国的成年人大都认为动画形式只是娱乐孩子的,鲜少有人在大屏幕前驻足。
七宝学子人文书院负责人王健老师表示,鼓励学生以文化的眼光观博也是立足于真正读懂世博,可以体现出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世博会本身就是一次文明派对与文化的交流。
复旦附中语文特级教师黄玉峰也认为,世博会可以给中学生带来许多人文思考。写作文时,学生很容易拿世博“说事”,“要对世博会有独特思考,考察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学生打开眼界、打开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