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进一步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按照市委组织部“万名党员进党校,善州故里先锋行”的要求,持续有效推进党的组织生活正常化、党内教育经常化、党员管理规范化,重温党的光辉历史,继承和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进一步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激励广大党员坚定理想信念,激发广大党员干事创业的热情,6月13日至16日,七宝中学后勤保障支部全体党员一行11人,开展了为期三天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红色主题教育培训活动。
短暂而难忘的三天里,党员们行程满满,怀着激动和神圣的心情,穿红军服,登黄洋界,瞻仰八角楼,聆听革命斗争史,到革命烈士陵园敬献花圈,思想受到洗礼,灵魂受到极大的震撼,对习近平总书记高度概括的“井冈山精神”,即“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和认识。
“走自己的路”:从井冈山开始
在井冈山市委党校讲座厅,专题讲座开始之前,举行了隆重而简朴的开班仪式。支部11位党员与同期到达的云南保山一中的15位党员一律着灰色红军服,八角帽檐高眉两指,上书“为人民服务”字样的军用挎包一律左肩斜跨,神情庄重,气氛严肃。
奏唱国歌之后,由市委党校领导分别为七宝中学后勤保障支部和云南保山一中党委授旗。井冈山市委党史办廖明华主任以《井冈山斗争与井冈山精神》为题的讲座十分精彩,主题鲜明,思路清晰,材料丰富,讲述生动,让党员们对中国革命要走自己的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中国革命该走什么路?开始的时候,我们党照搬俄国经验,走的是先城市后农村的路。秋收起义的目标是进攻长沙,但是没有打到长沙,只打了醴陵、浏阳、铜鼓这3个县就遭受重大挫折。起义部队往哪里去?上了井冈山,在井冈山开始点燃了“工农武装”的星星之火,并以此为起点,逐步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廖明华说,我们党领导革命最根本的经验,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坚持科学理论指导,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走自己的路”从哪开始的?就是从井冈山开始!
八角楼的灯光
《八角楼的灯光》歌词和旋律都是我们从小耳熟能详的。八角楼位于宁冈县城东南16公里处的茅坪村谢氏慎公祠后面,是一栋土砖结构的两层楼房,因楼上有一个八角形天窗而得名。
走进旧居,顺着又陡又窄的楼梯登上小阁楼,就可以看到屋顶上八角形的天窗,还能看到毛泽东当年住过的木架床、办公的桌椅、用过的躺椅等物品。都是原物,一时仿佛听到历史的呼吸,令人万千感慨。就是在这间逼仄的小阁楼里,毛泽东同志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等光辉著作,回答了“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稳定了军心民心,为中国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正如全国人大委员长彭真高度评价:“井冈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奠基石!”井冈山,是共和国的摇篮。
缅怀先烈
我们在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在庄严肃穆的气氛中,为革命先烈敬献花圈;在朱毛红军挑粮小道,看朱德的扁担,体会当年红军在粮食极度匮乏情况下仍保持的高昂的革命热情;在黄洋界的风声里,聆听历史的回声。
抬头望见北斗星
夜幕降临,党员们走进著名的露天大剧场——“红军剧场”,观看大型实景演出《井冈山》。山野是剧场、天地是舞台,4000多平方米的巨幅红绸演化成铺天盖地的血海和冲天而起的红云。红云之下,展现在眼前的是直径30米的通体明亮的巨型镰刀斧头一个巨大的党徽。全剧史诗般地再现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让你置身于80年前的井冈山斗争的真实情境。
最激动人心的一幕,当红军离开井冈山,把孩子托附给乡亲,婴儿的哭声揪心裂肺,上千支火把拥簇亲人,唱起催人泪下的《十送红军》,长长的火龙把红军队伍一直送过观众席,一直送到剧场之外时,现场观众无不为之动容,为之震撼,一霎时仿佛置身于当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那段血与火的岁月,同时也深深为井冈山劳动人民至诚至善的优良品质与美德所打动。
最奇妙的一刻,当熟悉的旋律“抬头望见北斗星”响起,大屏幕上显现出北斗星的同时,观众们蓦然发现,湛蓝的夜空上,大自然的苍穹,一柄北斗七星正熠熠生辉,耀眼明亮。一时有天上人间,历史穿越时空之感。人间正道是沧桑。
三天的行程很快结束,但井冈山的革命历史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影响,血与火,牺牲与奋斗,神圣与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