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学弟学妹们,大家早上好!我是2016届毕业生江亦纯,现就读于上海交大英语系。我是2016届毕业生江亦洁,现就读于复旦大学英语系。今天非常荣幸能在母校的读书节开幕式当天回到心爱的校园。
江亦纯:在七宝中学生活了三年,亲身经历了三届读书节的我们,对读书节也留下了或多或少的回忆。记得高一高二的时候中午总是匆匆忙忙吃完午饭,赶去人文书院看读书节的演讲比赛。当自己坐在台下热泪盈眶时,才知道文字竟然可以这么有感染力,文字编织而成的故事竟然可以这么令人心潮澎湃。记得高三读书节的时候,好几个中午都悄悄赶在老师进班之前去楼下书摊逛上一圈。就算不买书,看到那些包装精美的书本,就像是看到小小的宝藏一样,心里总会升起一股柔情。这是我于母校读书节的小小经历,现在想起,还是满满的回忆。
江亦洁:除了学校读书节的浓浓氛围,在家中我们也总是被书籍环绕包围着。母亲作为儿童文学作家和少年文艺杂志的主编,从小就培养了我们热爱阅读的习惯。从还不识字时给我们读的睡前故事,到逐渐长大后的每天规定的阅读时间,再到之后自然而然的对各自所读书本的交流,我们就这样在书香的萦绕下慢慢慢慢地长大了。
江亦纯:如果说现代社会一切或多或少都要以功利性的眼光丈量,那么阅读的益处也绝对不会减少半分。实际上,从初中到高中,阅读理解能力一直是一个学生被考察的重点。即使是数学,物理等理科的应用题,也需要好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才能顺利完成。而这种能力的培养,绝对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书籍的阅读和吸收是最好的方式。在高考后的综合评价面试时,其中一个面试官让我讲了读过的三本书和对其的见解。我当时说的是乔治奥威尔的《1984》,杨绛的《我们仨》和余秋雨的《行者无疆》。我一直认为是我对书籍的见解和与老师产生的共鸣最终让我得以顺利走进理想的校园。进入大学后,阅读也渗入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学校拥有各种阅读沙龙与社团;拥有静谧氛围的图书馆总是我们约看书,约作业的最好选择;老师们也列出了长长的必读书单,阅读经典名著和流行作品并记录读书笔记是我们每天的作业之一。可见,阅读其实是我们漫长学习生涯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是一项必须的技能。
江亦洁:然而读书的有用,却并不应该成为阅读的唯一理由。复旦的民间校训是“自由而无用”,所谓的无用,在读书这一方面,也许就应该解释为一种不只求功利的享受。沏一杯茶,捧一本书,你坐在窗边,柔和的阳光斜射在书页上,于是慵懒的午后便被墨香填满;在轰鸣的地铁上,穿梭在城市的角落间,膝盖上的kindle让你单调的路程有了陪伴;或是在一年一度的上海书展,你排着长队买票,排着长队挤进入口,抱着买来的书,双腿的酸痛却掩盖不了内心的充实和满足。当在生活里遇到表面很坏内心却很善良的人时会自然而然地想到杨绛在干校六记里用的“披着狼皮的羊”,想要表达喜欢的时候也不会只用“我喜欢你”,会借用村上春树的“像喜欢春天的熊一样喜欢你”,或者“喜欢你到森林里所有的老虎都融化成黄油。” ,阅读中文字的魅力就这样渗透进你的生活,让生活一下子变得有趣起来了。这些看上去无用的情调难道就是享受吗?我觉得是的,读书让你能享受无聊时光变充实的满足感,让你能享受快节奏现代生活里的一点慢节拍,让你能享受发现文字能如此优雅地表达内心情感的触动和震撼,而正是这些享受促使你变成一个更加有趣、更加热爱生活的人。
江亦洁:亲爱的学弟学妹,生活在一个充斥着快餐文化的时代,当随手摘抄名句发个朋友圈、逛书城却只顾拍照到此一游、走马观花翻阅各种推送来提升自己所谓的文化感已成为许多人“阅读”的方式时,我们更应该明确真正的读书需要我们保持一颗永远的童心,即所谓的不功利、不作秀、不勉强,是一段真正沉下心、读进去、真正爱上这些文字的过程,是一种让自己很快乐的享受。也不是只有读书节才应该想起来要读书,作为一个七中学子,读书应当是一个渗透进生活里的习惯,是一件并不值得炫耀但确实很有意义的普通事。希望你们每个人都能认识到阅读的大作用,却不只追求读书的益处,更重要的是要学会享受读书,把读书逐渐变成生活的一部分,正如培根所说:“读书使人成为完善的人。” ,当读书成为你生命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时,你也在逐渐成为一个更完善更优秀的自己。
合:愿每一个七中学子在书的世界里都能拥有一个自由而无用的灵魂,做一个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的读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