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也是教师的基本使命和主要工作。经过前面六次培训,相信见习教师们对于“教书”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比“教书”更难的是“育人”,如何做到“润物细无声”呢?2014年12月11日下午1点整,原七宝中学学工部主任、校长助理唐宗枬老师为见习教师带来了一场精彩纷呈的“七中教师的德育实践”主题讲座,引领在座新教师跟随他“七中人看七中”的目光一起众里寻“她”。
唐老师从事学校德育工作多年,追溯自己多年的德育感受,他出人意料的用了“生动”和“美丽”这两个形容词来概括:德育,因为伴随学生生命成长而生动;德育,因为闪烁人性的光芒而美丽。说到对现时高中教育的思考,他指出德育工作应该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以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公民基本素养为目标,而非过去以社会发展为本位。他进而从两大方面阐述了七宝中学的德育实践工作:
首先是七中教师的德育使命,唐老师结合七宝中学的德育理念和若干鲜活事例,向见习教师深入浅出的展示了何为“人文德育”,以及如何胜任这份责任担当。他指出要把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终生发展作为德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聚焦人的发展,完善学生的人格,触动学生的生命,从而使学生具有理想信念、公民素养和健全人格。谈及此处,唐老师特别强调学校德育要从工具性向文化性彻底转变。他以七宝中学的“班主任节”和“学生讲坛”为例:学生在“班主任节”中被真正当做主体,班主任节成为一个很好的促进班主任与学生相互交流,增进了解的载体。高二(3)班的盖宇同学在第九届读书节“学生文化讲坛”中以“哲学的梦想”为题,在短短23分钟的讲述中,对哲学的勾勒,对智慧的描述,盖宇同学给了大家极大的震撼,让人惊叹这真的是来自一位高中学生的思想吗?表明学校德育在提升学校文化品位和格调的同时,应充分发挥育人的功能和责任。德育的使命还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这其中包括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创新多元,积极分享的校园文化氛围,良好的师生关系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起思维火花的碰撞,学习意志的相互激励。例如一位学生在一次社会公益活动中,发现视力障碍的人对于倒热水水位判断的困难,从而完成了一个名为“视觉障碍者使用的水位检测提示杯”的课题项目。
对于德育实践,唐老师接着说到,要构建充满人文情怀的师生关系,给与学生真诚的爱。早在2001年9月,仇校长就率先提出“常怀感激之心”,自1998年至今,七宝中学都会开展“爱生节”。另外,要了解学生,平等对话,尊重学生。有三句话与见习教师们共勉:“千万不要把学生想得太简单”、“不要为学生说谎而大动干戈”、“不要为某些家长气得七窍生烟”。理解学生,宽容学生,读懂学生这本书。我们都是不完美的人,不能苛求学生做到完美,不完美的生活才是真实的生活。唐老师引用日本教育家伊藤学的一句话:“冲突与妥协,冲突与妥协,……如此循环往复,可以说是课堂生活的特征。教与学这一活动,是通过无数次的冲突与妥协,才得以实现。……”。仇校长特别关爱那些特殊的学生,如某届校新疆部的一名学生与同学发生矛盾,由口角发展到动手互殴、拔刀,仇校长的处理却是出人意料,决定不开除,但必须和好如初,考上好大学。最后,这位新疆学生真的考入了中国人民大学。仇校长用爱化解了同学间的矛盾,也激发了一位学生的进取心。
随后唐老师还例举各学科教师教书育人的个案加以说明:德育工作不仅是德育工作者的事,而是全体教师的共同责任。讲座结尾,唐老师以伟大哲学家康德的名言作为收束:“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字字铿锵有力,敲击着每一位见习教师的心。可见,德育工作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更是为人师者伴随学生成长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