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宝中学见习教师培训基地第四次集中培训

作者(来源): 七宝中学     发布日期:2015-04-14    浏览次数:

“阿拉是新上海人”

——七宝中学见习教师培训基地第四次集中培训

 

方言是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为了加深见习教师们对“海派文化”,特别是对上海话的了解,本周的新教师培训特别邀请闵行区著名教师、语言专家孟小康老师主讲,他用普通话与上海话相对应的方式与新教师们进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主题探讨活动。

孟老师用普通话和上海话交融的方式,不慌不忙、不紧不慢地讲述了他的人生成长经历:孟老师原名孟春康,出生于上海。据孟老师讲述,他一生中遇到了两位恩师,影响了其日后的人生。第一位是他小学一年级时的班主任老师,他“小康”的名字正是由她所改,而这两个字“小康”在改革开放后也成为了全国人民一致的生活追求;第二位是其高中时期就读于莘庄中学的语文老师,在孟老师年轻气盛之时告诫他“处处留心,处处皆学问”、“要做一位杂家”,这使得孟老师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不断地钻研各种领域内的知识,特别是对于自己的家乡话——上海话的研究。他高中毕业、插队落户后因工作需要开始了他的教育生涯。工作期间完成了《上海人归属化教育》、《外来人员务工技能教育》、《上海本地刻蛋艺术》等30多本社区文化教材,不仅为上海甚至是中国的“根性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也强烈地体现出了孟老师本人对自己的家乡上海浓浓的爱,他也渴望能够将上海的渊源、上海的文化传递给年轻的一代以及从全国各地来沪寻求新的生活的外来同胞们。

考虑到多数见习教师都非上海本地人,对上海话知之甚少,孟老师在讲座过程中将上海话融入其中,从最简单的“侬好”、“再会”、“勿要紧”、“不来塞”开始,带领见习教师们学习了“辰光”、“学堂”、“困高”、“泥心”、“结棍”、“嘎三胡”、“生毛病”、“吃不消”等生活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并悉心讲解语言现象背后博大的海派文化。见习教师们饶有兴趣的跟着孟老师读“侬吃了伐”、“今朝天气老冷”、“那家的生煎馒头老灵额”,现场气氛热烈,欢声笑语不断。

讲座最后,孟老师特意强调推广普通话与保留传统地方方言之间不存在任何的冲突关系,中华民族的所有语系皆为一脉同宗,而在广袤的地域上,自然也会产生为数众多的基于不同文化的语言。对于现如今生活、工作在上海的新教师,努力了解上海地方文化、语言交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今天这堂趣味十足的上海话课,无疑让见习教师近距离直观感受了上海话的魅力!

 

沪ICP备06054945号
沪公网安备 31011202007746号
版权所有©上海市七宝中学
地址:上海市闵行区农南路22号
沪公网安备 31011202007746号
沪ICP备060549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