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探究型)课程是上海市“二期课改”提出来的两类新型校本课程,它们与基础型课程共同构成现代教育的三大板块,成为新的课程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七宝中学在拓展课这一领域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形成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全面发展局面。本周四(12月24日)下午,七宝中学教务处副主任朱永庆老师为见习教师们做了一场关于《七宝中学拓展型课程介绍》的精彩讲座,随后班主任卿天顺老师接棒介绍《七宝中学的研究型课程》,与见习教师们慷慨分享两类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宝贵经验。
首先,朱永庆老师通过梳理中外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指出教育乃一国发展的重中之重,而作为一种体现不同基础要求、具有一定开放性的拓展型课程,能够有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既能够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又能够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主选择、自我规划能力,还能够开发学生潜能,促使学生个性发展。朱老师还例举了一些考上北大、清华、复旦、交大的学生个案,说明开设拓展型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接着,朱老师从上课形式和课程板块分类进行了详细介绍。以高一的拓展型课程为例,从上课形式上来看,主要包括周三的限定拓展型课程和周四的自主拓展型课程,其中周三的限定拓展型课程是每个学生都必须修习的课程,方式为“走进自己的科学院”;而周四的自主拓展型课程共包括31门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修习。从课程板块分类来看,七宝中学的拓展型课程紧紧围绕学校的育人目标而设,包括“精英类培养课程”和“平民本色类培养课程”,精英类培养课程主要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社交礼仪》、《孙子兵法》、《学生领导力》、《演讲与口才》、《感悟论语》、《国际理解教育》、《德语》《法语》、《日语》、《创造与小发明》等十几门课程,以此培养学生的“精英气质”;“平民本色类培养课程”包括《烹饪技术》、《蔬菜种植方法》、《园林绿化》、《现场急救知识与技能》、《吃喝玩乐大上海》、《物联网生活》等十几们课程,以此培养学生葆有“会生活”的“平民本色”。
学生拓展型课程的评价,采用“学分制”的管理考评制度。主要包括:1.学生必须在学校开设的科目中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做出选择;2.无故缺席三次以上者,将作旷课论处且根据情节作相应处理;3.每学期考核一次,考核方法可以是由教师通过多元化的过程性考核,学生互评,也可以是结论性评定考核成绩,给予学分;4.每个学生在高中三年必须修满规定的课程,暂定为20个学分,方可发放毕业证书。另外会通过评选“拓展之星”的活动进一步完善拓展型课程的评价体系。
继朱老师的“拓展型课程”讲座之后,班主任卿天顺老师紧接着介绍了《七宝中学的研究型课程》:高一研究型课程的主题为“文化与人生”,邀请大学里的专家学者过来作报告,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熏陶学生的人文情怀,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高二研究型课程的主题为“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同样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过来指导,如介绍“上海交通的规划与发展”,或研究上海的老房子、上海方言文化等,着重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环境保护意识;高三研究型课程的主题为“走进社区”挂职锻炼,并在高三上学期完成研究型课程的答辩。总之,七宝中学的研究型课程以指导学生回答“什么是研究型课程?为什么要开设研究型课程?怎样进行研究?”三个问题为路径,完成对学生研究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通过朱老师和卿老师关于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的讲座,拓宽了见习教师们的视野,使大家深刻地感受到作为一名教师,不但要掌握好专业技术课教学,还应学习和掌握好一定的边缘学科知识,这样才能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