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宝中学见习教师培训基地请孟小康老师作上海话讲座——上海“侬好”

作者(来源): 七宝中学     发布日期:2016-03-07    浏览次数: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除了教书育人之外教师还肩负着传承地方文化的重担。上海“侬好”,做一名传承海派文化的使者,你准备好了吗。开学之初我们迎来了2016年第二次集中培训,上海地方文化的研究专家,“杂家”孟小康老师给见习教师展开了一场有关上海话和上海文化的专题讲座。
0C7A4992.jpg

作为一名地道的老上海,多年来孟老师一直致力于上海地方文化和上海话的研究,为上海地方文化的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孟老师先是给大家呈现了几个自己童年时的片段,“华安坊”、“洋学堂”、“供销社”......一个个老上海的镜头向放电影一样呈现在大家面前,一下子就把大家带到了六十年代的上海街头,大家似乎都看到了一个瘦小的孟小康背着单肩书包奔跑在弄堂里的场景,不由得对那个年代那段岁月产生了一股莫名的依恋和归属感。瓜子脸长辫子的邵美娟老师对孟小康同学的关怀,给孟小康起名字的片段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员们纷纷感慨,原来一个老师会对一名学生会产生这么深远的影响,深刻感受到了自己肩头担子的分量。初中地理老师教学过程中非常讲究智慧,将晦涩难记的地理名词结合上海话编成顺口溜“玻璃木梳眼泪水”交给当年的孟小康同学,时至今日年近古稀的孟老师还能清楚地记得。高中班主任陈老师,在全校师生面前表扬孟小康同学,给了孟小康同学很大的鼓舞,发现孟小康有些骄傲后又马上找孟小康同学谈话教育他要博览群书,要做一名杂家,结果成了孟老师毕生所追求的目标,也成就了今天的孟老师。一个个案例都向我们展示了教师对学生的重要性,教师说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件事都有可能改变一个孩子的一生。

随后孟老师又给我们讲了一些上海话中的一些专有名词的由来,“三角锚”“洋泾浜”“捣糨糊”等词语背后的故事似乎又将学员们带到了那个年代。清晨天刚破晓,黄浦江边的渔家便开始了一天的劳作,在众多的船把头中有一位老者格外引人注意。老翁两鬓花白目光笃定腰杆笔直,每日清晨都要舞动船锚练上个把时辰,久而久之便自成套路引路人围观,于是便有了“三角锚功夫”这个词汇,昔日的老者如若知道今天这个词汇的引申义想必也会有些许懊恼。上海是一个包容并蓄的城市,上海话也是这样,虽然昔日的“洋泾浜”已离我们越来越远,但上海话里我们还是能找到各地文化的影子。此外上海话也给普通话贡献了许多词汇,“捣糨糊”这一词汇就是来自于上海本地方言,原是上海黑道的一个术语,现在也已经被全国人民所熟知。
0C7A4986.jpg

总之,每一种文化,每一种语言都是一种积淀,是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分子,它们在互相交流与融合的过程中不断发展最终形成了今天的模样。身为一名教师和一名新上海人,听了孟老师的讲座后我们对自己的工作有了跟深层次的理解;除了教书意外最重要的任务是育人,育人的工作不是简单的口号也不是一堂政治课,我们每天的一言一行都可能会对孩子们的一生造成影响;除了育人外还要扮演好地“方文化的传承者”角色,为上海话,上海文化的传承出一份力。

沪ICP备06054945号
沪公网安备 31011202007746号
版权所有©上海市七宝中学
地址:上海市闵行区农南路22号
沪公网安备 31011202007746号
沪ICP备060549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