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是人与人之间的桥梁,为了帮助新教师更好地和学生沟通交流,学校邀请七宝中学校长助理、心理特级教师鞠瑞利老师为我们做专题讲座。鞠老师首先由视频导入,分析视频,引出主题,随后分别从人际沟通的自我认识、沟通原则和沟通模式等方面展开,形象生动地引导我们如何与学生交流沟通。
首先,鞠老师讲到:沟通是信息的交换,是人格与人格之间的碰撞。交流应该讲究思维的层次,就好像国家之间的交往取决于国家的发展水平,没有人格魅力的交往是毫无意义的。站在老师的角度:在和学生沟通的时候应遵从本性,了解自己对知识理解的程度,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但不知道的绝不瞎说。从学生的角度思考:老师应清楚地知道学生的性格、背景、类型,积极摸索学生不为人所知的那一面,充分运用同理心和其沟通。知道什么样的学生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相处,也做好付出真心不被理解的准备,多信任、少怀疑。
其次,鞠老师指出:新教师由于在年龄上和学生差距不大,往往悖离原则,掌握不好尺度。鞠老师便与我们分享宝贵经验,让我们受益匪浅:一、保持适当距离,便于工作开展。二、多信任、少怀疑,多真诚、少猜忌。三、充分了解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因人而异的进行沟通。四、坚持原则,规矩执行,该说的说,该做的做。鞠老师还向我们介绍了多种人格:讨好型、指责型、超理智型和打岔型。我们应学会如何应对这种人格的学生同时也不能成为含有这种人格的老师。
再次,鞠老师强调:良好师生沟通的艺术是同感。同感,即设身处地,像体验自己精神那样体验他人的态度和能力。简单的来说就是换位思考。同感的技术包括共情、移情、同理心等。作为老师我们应主动发现学生的思考和顾虑,而不是单纯的教书,时刻记住:老师最重要的是育人。没有同理心往往会产生对立,只有理解学生,才能走进学生的内心。讲到这里,鞠老师给我们做了几个选择题,记忆犹新,比如:当学生说“我朋友很少,一定是因为我太胖了,没有人愿意和我玩”运用同理心,我们就应回答“你是不是因为自己朋友很少,就觉得一定是自己的问题?”虽然能很准确的找到比较正确的选项,但如果这种情况真的发生在自己身上,也许对学生的表达并不会那么“贴心”,做不到这样“高级”的回答,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摸索和总结沟通的经验,逐步提高我们的认知。当然,同理心和同情心还是有区别的,在教育中不能混为一谈。
作为新教师,在教师生涯中应形成自己的沟通模式,以最容易让人接受的方式与学生交流,真正掌握沟通的艺术。时刻关注学生的人格发展,从最简单的沟通开始,走进学生们的心里,传递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