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非前总统曼德拉曾说:“用他人懂的语言与之谈话,只能交流;用他人的母语与之谈话,尤可交心。”作为新教师,同时也作为一名新上海人,面对着上海本地的学生,讲好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固然重要,但若能了解一些上海本土文化,能听懂甚至能讲一些上海闲话,就更能促进我们更快、更高效地融入上海这座开放多元的城市,更易与学生取得心灵的交流。2018年12月27日,在七宝中学东一阶梯教室,由朱永庆老师主持,七宝中学工会主席叶玮老师为我们奉献了一堂名为“谈山海经——讲讲上海”的培训课,帮助我们在了解如何从技术层面“站稳讲台”的同时,从精神和文化层面“融入地域”。
在前言中,伴随着上海本土歌手黑棒和张志林用上海闲话演唱的歌曲《霞飞路87号》和《喜欢上海话》,叶老师先向新教师介绍了本次讲座的题目“谈山海经”说法的由来,这实质上是上海闲话中“聊天”(噶三无)的音译。接着,叶老师带领大家学习了上海方言中“大家好”、“傻瓜”、“大大皮”等等常用语的发音和涵义,新教师学员们饶有兴致地跟读、学习,现场气氛十分热烈。
接下来,叶老师从上海风俗、上海特点和上海老马路三个方面详实地介绍了她作为一位老上海人心目中的上海。
首先,叶老师分享了老上海人的生活习俗。她指出,上海人最重视的三个中国传统节日是春节、中秋节和清明节。自腊月廿五起,家家户户开始忙着过年的各方面的紧张张罗。首先是要购买、备足新年所用的各色食品。每户还必磨粉,为包汤圆,有些家庭又抟粉自制年糕。前者是取“团团圆圆”之意,后者吃了可“高高兴兴”、“年年高”。新年中除相互走动各表贺年外,其余时间就是以各种各样的行游、娱乐活动来“欢度”了。有外出游逛的,最多去的地方是城隍庙以及相连的西园(即豫园):“新年无事快逍遥,行过园中九曲桥。忽听儿童齐拍手,谁家鹞子半天摇。”而每逢清明,上海人则会选择正清明(即清明节当天)为逝者下葬,也头三年的祭祀也要赶在正清明当天,已示缅怀。同时,清明时节,上海人还会将雀麦草汁和糯米一起舂合,使青汁和米粉相互融合,然后包上豆沙、枣泥等馅料,用芦叶垫底,放到蒸笼内。蒸熟出笼的青团色泽鲜绿,香气扑鼻,是本地清明节最有特色的节令食品。
再者,谈到上海特点,叶老师自身作为一名上海人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她将上海人的特点概括为“有规则意识”、“有契约精神”、“拎得清”和“做事有腔调”。她进一步解释道,上海人注重规则,人人都应该按照规矩做事,而不应出现因小恩小惠即原则尽失的事件,这是上海人的普遍共识,也是上海这座城市能够兼容并包、海纳百川,不断取得非凡成就的原因所在。同时,上海人能拎得清人与人之间的界限和做事的方寸,信守自身的承诺。不轻易许诺,但私下里却会竭尽所能助人一臂之力。
最后,叶老师分享了自己年幼时生活在老式弄堂里的点滴趣事。同时还为我们推荐了诸如武康路、愚园路、复兴路等最能集中体现老上海特色的地域,为我们深入了解上海提供了特定的文化凝结场域。
在培训的最后,朱永庆老师用上海闲话做了总结发言,他进一步总结了上海市区和郊县方言的异同,表达了自己作为一名老上海人对上海的深厚情感,同时希望年轻的教师能够将在教学水平和精神文化两个层面双双站稳讲台、站好讲台。诲人不倦,越而胜己。这绝不仅仅意味着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还要求教师能够在当前多元的文化环境中时刻怀揣探索和感悟身边人和事的激情和能力。心如猛虎,细嗅蔷薇。愿每位参加培训的新老师都能成功地实现自己的目标。
摄影:孙浩俊
撰稿:罗 昊
审稿:史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