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第四期“双名”工程攻关计划教心基地和闵行区第四届心理名师工作室学员赴宝山教育学院学习
为了进一步激发工作室学员的专业发展境界,提升研究素养与研究能力,争做新时代的研究型、创新型教师,2019年9月29日上午,七宝中学鞠瑞利老师带领其主持的上海市第四期“双名”工程攻关计划基地学员和闵行区第四届心理名师工作室学员一起赴宝山教育学院学习交流。本次活动邀请了上海市教育心理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问题化学习研究所研究员王天蓉老师为学员们做“我的研究之路”的培训讲座。
王天蓉老师从介绍她个人的工作经历开场。工作之初,当学校让其负责少先队工作时,她在面对纷繁复杂且比较陌生的少先队工作时,充分发挥了自己爱观察思考的特点,对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研究,利用各种形式调动学生们参与少先队活动的积极性,让他们从被动变为主动,并由此开启了她最初的研究之路。
“基础教育阶段的实践与探索,可以让我们直接面对孩子充满感情地去做一些事。我想,这就是我们做教师最大的幸福。”王老师向大家表达了这样的教育理念。工作21年来,王老师坚持不懈探求教育真谛,努力探索教育规律,在这一过程中不懈地追求教育的理想,持续提升自己的能力。虽然王老师在工作中教过不同的学科,担任过不同的岗位,但她都善于思考,善于通过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专业发展上也逐步提升。她和她的团队开展了对“问题化学习”长达数年的持续研究与探,并且还出版了两部学术专著:《有效学习设计:问题化、图式化、信息化》、《问题化学习教师行动手册》。她独立承担国家青年基金课题,2008年参加上海市"双名工程",2011年荣获上海市特级教师荣誉称号, 2019年获得上海市正高级教师。
在讲座过程中,王老师告诫学员们,一个教师一定要有自己的教育理想与追求,要守得住寂寞,要善于研究。她特别感慨,课题是有年限的,但她希望老师们不要被课题所局限,最好要有自终生研究的课题方向,她还借用上海市第一二期“双名”工程教心基地主持人徐崇文老师的话勉励大家:要在专业中找到一个稳定的研究方向,要有耐力地坚持研究下去。她鼓励老师们要有一个终身文件夹存放相关资料,可以通过课题来规范自己,提升自己,在自己的专业研究领域创造自己的人生作品。
王老师还交流了自己看书的方法:先横看,再竖看。横看是了解相关研究领域的大家是谁,有哪些主要著作,主要观点是什么。竖看是了解大家研究的脉络,并互相比较各派论点,不仅读懂其学说,更要读懂其人生。最后,王老师还和学员们进行了热烈的互动,她就学员们在专业发展中遇到的瓶颈和困惑向学员们一一答疑解惑,大家感觉受益匪浅。
最后,主持人鞠瑞利老师对活动进行了简短总结,他对王老师在百忙之中抽空为学员做讲座培训表示感谢。同时他希望通过这次培训,大家能够进一步坚守内心的教育理想,多读书、多思考,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不断促进自己的专业水平提升;同时他也希望大家在迈向成为心理名师的道路上目标更清晰,行动更积极,意志更坚定。
下午1:30,学员们还参加了在上海大学附属小学举办的,由上海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心、宝山区教育局、宝山区教育学院主办“贝慈在行动·融合共成长---宝山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展示活动”,本次活动由上海市宝山区教育学院德研室主任张雯主持。
大家首先观摩了上海大学附属小学心理老师张华凤和孩子们一同上了一堂《看见情绪》的贝慈融合项目课程的片段;听取了宝山教育学院沈伟副院长作了《贝慈融合深行心育》宝山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汇报;听取了市第四期“双名”工程攻关计划教心基地学员、宝山区教育学院心理教研员蔡素文老师作了《从理念到课程,由课程生理念》的宝山区小学生社会情感心理微课程的介绍,还听取了上海市学生德育发展中心孙红副主任、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吴增强教授、上海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心副主任沈之菲教授、上海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心杨彦平博士和王婷婷博士、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特教教研员蔡蓓瑛老师、华东师范大学心理测量中心主任曾凡林副教授等专家的论坛与点评以及宝山区教育局葛玉华副局长的讲话,大家不仅对宝山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德心结合、医教结合、普特结合上的拓展所取得的成绩有了深刻体验,也对心理教师在德心课程融合探索方面所肩负的责任与使命有了更新的认识,收获颇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