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0-11 17:32:32 文章来源:七宝中学 浏览次数:781
高考临近,有的考生整日坐在桌前,看书看不进去,想做题,效率低下;还有的考生情绪不稳定,一会儿自卑,觉得自己这次不能考好,一会儿自信自负,觉得不用复习了,考得肯定不比别人差;还有的考生考前一个周吃不好饭,睡不好觉,烦躁失眠。专家认为,这是一种考前综合征,必须及时纠正或改善,否则将影响高考的正常发挥。专家认为,当考前出现了上述情况,首先要调整心态,在学习的时候,无论多么烦躁,无论记忆力多么不集中,都要以坚强的意志克制自己,一点一点地看下去,学一点就是一点,不懂的地方多问老师和同学,把压力转换为动力,坚持做到能够每天对自己说:“我今天又学到了一点新东西”。文武之道,一张一弛,还要注意休息,在休息的时候,不要再想着学习,拿得起,放得下,轻松愉快地玩一玩,听听音乐,把紧张的心情有效地放松一下。
失眠是学习压力在生理上的体现,要明白,这时的失眠只是暂时的,不是患的长年失眠症,只要摆正心态,失眠是可以克服的。另外,在睡前可以做几道题,但不要选太难的,不要使自己过度兴奋。如果实在睡不着,也不要大惊小怪,干脆利用这点时间,思考一下解法,也可以适当地通过药物来进行调节,如果不想吃安眠药,也可以喝点安神的牛奶,或者其他类似的食品。
出现了情绪不稳定,有自卑感,或有过分自信自负心理,这都跟信心有关,前者是自信心缺乏,后者是盲目自信。对此,我们要采取正确看待自己,妄自菲薄和轻狂自大都是不可取的,有自卑情绪的考生可以这样想,高考只是对于学生一般能力的考验,只要用心去做,在老师和家长的安排下,合理地利用时间,都会有进步的。自卑,往往是因为过于注重跟别人攀比造成的,事实上,高中阶段,人与人虽然有差距,但跟走上社会之后的差距来比就不算什么了,不必时时都跟别人较劲,互相攀比,搞得神经很紧张;对于自负的同学,也要看清自己,或许自己确实有成功的把握,但是能否达到最理想的状态呢?有没有没顾及的地方呢?
有的考生在考前几天打不起精神,学习动力不足,感觉没有理想,随便考都行。实际上,学习动机是指促发或推动学习活动进行的心理驱动力。学习动机影响着学习的效果,也影响着学习活动对个体素质的发展。研究认为,解决问题的效率与动机强度呈反U型关系,动机太强或太弱都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只有动机强度适中时,解决问题的效率才最高。
考生要找到自己的发力点,通过和父母、老师、同学谈自己的想法,也可以通过科学的心理测量手段来测试自己的兴趣爱好,将学习和兴趣结合起来。高考是一个标准,只有通过了这个标准,才能被别人所认可,如果过早地强调自己的兴趣,而不顾客观现实情况,连这个标准都达不到,就不可能在大学得到深造,所以要把高考看成是实现自己理想的一个过程和步骤。
为什么出现临考恐惧症
距高考不到一周了,每到这个时候,许多考生开始担心自己会不会发挥失常。专家认为,发挥失常是由于心理过度紧张造成的,那为什么考试时有人心理会过度紧张呢?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第一,导致考试中心理过度紧张的主要客观因素是考试时间。考试过度紧张与“考试”这一形式有直接关系。因为它要求在严格限定的时间内解答所给出的问题。时间是考试中最重要的限定条件,几乎所有“发挥失常”的同学都抱怨时间不够用。
第二,过分看重考试与个人前途的因果关系。把考试看作实现理想的唯一出路,背负着家庭和社会的压力,一心想着“一定要考好!”这样,参加考试,看到题量大,若再碰到难题,马上惊慌失措,越急越慌,越慌便越答不上来,进入恶性循环的怪圈。
第三,考前过度疲劳。特别是一些心理承受能力差、体质不好的考生,见到戒备森严的考场就怕,若考前又因复习而过度疲劳,考试时更容易心理紧张。
适应考试时间
考试时间当然不会任意改变,但考生对考试时间的适应能力却是可以通过人为的训练而改变的。许多同学在平时的学习中养成了不良的习惯,比如:每学习一会儿,便会找到各种理由起来活动,或是找书、找笔记本、拿几张纸;在家中会喜欢开着电视机或听着音乐学习,或者学习时喜欢开着门听别人讲话。这就使思维不集中,解题不专注,速度缓慢,一旦到了高强度、快节奏的重大考试中,就必然会感到时间快、不适应,心理过度紧张。有的考生感到考试中“不紧张”也是由此造成的。因此,我们应从平时的学习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善于集中注意力迅速解答难题。比如有的同学在学习中经常习惯性地起立走动或分心于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