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履不停,理想终会实现
高三1班 薛峥嵘
2018年11月4日,北京已步入深秋,清晨的一场雨洗去了昨夜的霾,空气格外得清新。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体育馆内,坐着我和其他125位来自全国各地的明小参赛者们。经过了5天的比赛,十分疲惫却又十分亢奋我们坐在台下,静候着最终的奖项归属。三等奖、二等奖的名单匆匆过去,只听见“下面宣读一等奖的获奖名单……上海市七宝中学,薛峥嵘”,伴随着全场的掌声、老朋友们和新朋友们发出的欢呼声以及邻座同学送上的一个热情的拥抱,那一刻,当掌声响起来,我觉得这一切好像梦一般美好。
半个小时后,坐在回宾馆的大巴上,心中的激动逐渐趋于平复,但胸前仍挂着那块沉甸甸的金牌。望着窗外那满城金灿灿的绚烂银杏黄叶,思绪飘向远处,也不知为什么,我的脑海中突然蹦出这样的一句感慨——“步履不停,理想终会实现”。
啊,我的科创生涯!它注定与“一帆风顺”无缘,用“三起三落”描述它似乎更为合适。
我的课题是关于做有源降噪的,我产生这个想法还要追溯到2016年7月,也就是我刚进校的那个暑假。那时候的我年少轻狂,想法不切实际,但通过不断摸索,我也迅速地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
时间来到2016年底,我幸运地入选中国科协、教育部主办的英才计划,师从上海交通大学物理系主任季向东教授。然而,在入选后的第一次见面会上,就把我之前所有的不切实际的想法给否了,要求我调整研究方向。整整六个月啊,陷入了一段长达半年的瓶颈期,我的课题几乎没有任何实质性的进展,我只能把课题放在一边,先学点知识再说,利用这段迷茫期读了大概50篇文献,自学了普物、高数、线代这些大学教材,顺便还学了MATLAB语言和一些有关机器学习和神经网络的课。
时光飞逝,学完知识,做课题的思路就开阔很多了。科创生涯又逐渐步入正轨。在2017年11月底完成了论文初稿,于12月代表上海参加第二届全国英才论坛,于1月入选国家集训队,距离入选国家队、代表国家出征美国仅一步之遥。
正当我意气风发之时,晴天霹雳“如约而至”:我在2018年3月的上海市创赛中,连终评都没有入围,不进终评的二等奖的成绩实在无法接受。赛后,高老师和我一起分析过这次失利的原因,比如我的论文太长、论文中公式太多等等,听话的我在后面的时间里还是不停的修改论文,但无论原因如何,我心中的那团火已经差不多被浇灭了。
时光到了5月“明小”申报的时候,虽然论文按要求改动了很多,拿着版本已经是很大的两位数论文的我,当时的态度其实是不怎么积极的,要不是高老师的督促与鼓励,我可能连比赛申报都无法完成。
9月,入围“明小”的名单出炉,我幸运地从全国2400多位报名者中脱颖而出,成为了130位参赛者中的一个。但是缠绕心中阴影未散,且高三学业繁重,我的心中也曾打起退堂鼓。好在我的班主任、年级组长侯良安老师和高老师始终如一的鼓励及大力支持,我心中的那团火才得以再次被点燃。
在备战明小的一个多月里,往届的“明小”一等奖获得者 郁桂花学姐、马佳怡学姐两位女学长向我传授了大量的比赛经验,最终,七中科创的荣光,我幸运地传承了。感谢两位小姐姐。
我觉得我的科创生涯就像是一出戏剧,高潮迭起,却也总有低谷相伴。我最终得以完美谢幕,因为我坚信,步履不停,梦想终会实现。
我深知有时候凭借自身的力量尚不能走出低谷,我还要由衷地感谢七中,感谢它浓厚的科创氛围与催人奋进的科创精神;感谢各位老师与学长前辈,感谢他们的谆谆教诲与薪火相传。我希望能尽自己的绵薄之力,来报答前辈、报答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