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中午好。我是高一(12)班的陈若涵。非常荣幸作为学生代表在这里发言。今天我发言的主题是:培养坚韧品质,树立研究精神。
唐朝皇帝李世民就提出了“食为人天,农为正本。”的观点。唐朝开国宰相房玄龄也说过“务农重本,国之大纲。”可见农业在我国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次学农活动也显得十分必要。
五四农场的优质水稻基地在2008年前全部达到全程机械化,位居全市前列。这里风景明丽,生态环境优美。我们将在这里学习农业生产知识,体验实地种植耕作,感悟“梅了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的美好意境。但是的课程设置是不够的,我们要认真落实活动要求。在往后的五天里,铺面而来的将会是炎热的天气和未知的难题。似火骄阳无情地曝晒大地,一点一点灼烧起我们的热情;闹人的蚊虫肆意妄为,可我们的意志会愈加坚韧。正如法国作家左拉说的:“生命的全部意义在于无穷地探索尚未知道的东西,在于不断的增加更多的知识。”农业这块我们未曾涉及的领域,存在很多值得探究的地方。
运用已有方法迁移到现实,完成从未知到已知的研究过程,是我们可以尝试的。所谓研究性,即在亲身参与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得出结论,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相对。而研究性学习的本质在于,亲历知识产生与形成,完成知识自主构建的过程。古代人们就开始研究农业,并应运产生了一些农业用具。“精耕细作论短长,踏平田地拓旧荒。”讲的就是农耕器具:耙。而我们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年一代,理应学会在学农中研究,形成自己的思考和见解。比如从农作物对水源的需求量和光照强度、温度的定性关系出发,以几日的观察实践为基础展开探究,结合所学习的生物知识和基本研究方法,完成一个较完整的研究。也可以提出若干个问题:使用常规工具如何最大化利用人力劳动;水稻机械收割中,农作物高度基本一致的条件如何实现:农田什么样的布局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土壤中哪些物质可以促进生长;同学之间怎样分工合作可以最高效等等。
我相信很多疑惑都可以被逐步攻破,真理会向我们闪耀光辉。这种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方法和综合考虑,全面分析的严谨态度会潜移默化地滋养着我们的,心灵。同学们在这五天相伴走过的时光是弥足珍贵的,这种别样的经历一定成为我们人生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让我们用坚韧面对未知的挑战,让研究精神贯彻于实践之中!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