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探微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十月的七中,处处洋溢着人文韵,书香气,本次读书节适值戏剧大师莎士比亚和汤显祖逝世400周年纪念,学校也因此开展了莎•汤系列活动,让我们走近大师,领略风采。而我也有幸借此契机,更深入地了解和品味大师之作,并学习到了不少。
此次我主要了解和探究的是汤显祖的《牡丹亭》。游园一梦,惊鸿一瞥,一幅春客图,载不尽丽娘一番深深情思。正是二八芳龄,如花般烂漫的年纪,才会轻易让一篇《关雎》惹了情思。这边在梦中邂逅真情,并因此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而那边,同样在梦中,梦见梅树下解不开的姻缘。汤显祖给他们倾注了这世间最细腻动人的感情,和这感情伴随而来的为爱而生的勇气。而后世人对此经典大多只看戏不看剧本,书是禁书,戏却是好戏,这就体现出戏与文字的不同,文字是个人人都读得懂,却又能人人都读出不同味道的东西,或是恰好就那一句话,戳中了这个人的心,另一句话,就灌满了那个人的脑海。每个人对于文字,必然是有自己不同的感受的,这便无限放大了文字的力量。而《牡丹亭》中所要表达的追求自由,解放人性的思想,却在时代背景中所掩埋,被众人所回避。而正是这种回避,更突显出牡丹亭的价值,《牡丹亭》中有力的文字,饱满的人物形象,和深入人心的感情,总会戳中人内心中一些很温暖、柔软的地方,叫人渴望去追求人性的解放而无法自控。人们所畏惧和回避的,并不是《牡丹亭》,而是它的力量,几代人试图回避那场游园惊梦,却充分暴露了很长一段时期的社会陋病,竟然试图束缚人们由内而外生发的不可控制的感情,然而这是很荒谬的,这由内而外生发的感情是人性的体现,而人性是无法被束缚的,是应该受到关注的,在这一点上,汤显祖就做得很好。由此看来,这游园惊梦不止促进了那一段姻缘,更惊动了几代几世的道德坚守,惊动了后世年轻一代跳动的心。而《牡丹亭》就是在几代人不停地回避,和几代人禁不住的靠近之间,以摇摆不定的姿态而存在,而这其中所表达的进步的思想,和提出的对人性的解放,让后世年轻一代的心在束缚中,强烈渴望着追求自由,渴望并追求人性的解放,绽放人性的光芒。
《牡丹亭》中梦境与现实的矛盾,生与死的情感激荡,让人沉迷其中无法自拔。《惊梦》一回中,杜丽娘说,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而现在这也是我心中想说的话,若没有学校组织的这次莎•汤系列活动,想必我也没有机会如此深入的去感受,体会这样一部经典。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原来美好的都似这般短暂。和着十月的清风,读书节还在继续,我们对于书籍的追求更不能停止。不只是为了做个合格的书生,亦不去想要做个文化人,只是让自己与书相伴,有一个不再孤单的灵魂。我们每个人都要将读书节的精神内化,真正做个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人。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