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经典 立德树人

作者(来源): 七宝中学     发布日期:2014-10-30    浏览次数:

阅读经典 立德树人

——在学校乐读会举办的师生读书推荐交流活动上的发言

 

什么是经典?我个人的理解是,它是一个民族中某一个或某一群精英创造出来,经过长时间的历史积淀和印证,对本民族的精神和思想以及社会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文化和文明成果。它是一个民族精神的源泉和思想的宝库。是民族文化的结晶,是人类文明共享的成果。我们公认的我们中华民族的经典有“四书五经”。除此之外,楚辞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算不算经典?我认为里面的优秀作品当然是经典。那么一些现当代的优秀文学作品算不算经典,当然也是,因为文化的传承,文明的传承,它是有连续性的,一旦被割裂开来,成为碎片式的文化和文明,文化和文明的传承就有可能中断。那么又有人问了,你说的都是人文科学,那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优秀作品算不算经典?我也认为,当然算了。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药王孙思邈的《千金方》,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刘勰的《文心雕龙》、曹丕的《典论》等等都是经典。

那又不禁要问,这么多经典,我们怎么读?有时间读吗?有必要读吗?那我说,高中生时间那么紧,学习压力那么大,负担那么重,当然没必要什么都读。医学经典、科学经典、学术经典跟我们关系不大,也不容易读懂,那就不用读了,至少现在还不用读。那我们高中生读什么经典?我的观点是读四本书,哪四本?《论语》、《庄子》、《唐诗选读》、《红楼梦》。这四本在高中阶段能好好地读一读已很不错了。

又有人问,老师,你为什么选这四本?我是这样考量的。《论语》是儒家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始,可以说统治了中国人的思想达两千多年,为什么统治这么长时间而不变不废,肯定有它的合理性,这也是两千多年经过大浪淘沙而得出的结论。由于两千多年的熏陶、感染和浸润,我们中国人骨子里都流淌着《论语》的血液,不管你读不读、信不信《论语》,我们中华民族每个人的精神、思想、性格、气质等等与生俱来都打上了《论语》的烙印。再说,儒家思想并没有过时,古人认为“半部论语治天下”,这样的好书我们为什么不读?为什么选《庄子》?道家思想又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之一,它的核心是天人合一,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这不正符合科技日益发达,经济迅猛发展,信仰越发缺失,而对自然破坏日益严重的今天所竭力倡导的人本思想、物本思想、天本思想吗?如果说儒家思想是入世思想,强调的是“仁”,那么道家思想就是出世思想,强调的是“道”。一入一出,一仁一道,你的人生境界不就完整了吗?那又有人要问,你为什么不选老子的《道德经》?《道德经》太抽象,太难,而《庄子》基本都是通过浅显的寓言故事来阐释深奥的道理,生动形象,通俗易懂,比较适合中学生阅读。至于释家思想不是我们今天探讨的范围,我觉得它是一种超世思想,强调的是“觉”。至于为什么选《唐诗选读》和《红楼梦》?唐诗是中华传统文化皇冠上的一颗明珠,简洁而凝练,言简意丰,言简情盛,读来琅琅上口,具有很高的音乐美、绘画美、意境美等审美价值。《红楼梦》是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之首,表现的是人类至高无尚的情感——爱情,每个人都要尝试、经历并最终享有爱情,高中生应该是已来到爱情的门口,甚至已经在向门里张望了,我们并不一定需要尝试,但可以了解。而小说的情节之纷繁,人物特点之鲜明,甚至一个菜谱、一张药方、一首小诗都是那么的精致,都值得我们去揣摩,去玩味,去品评。前两部更多的是入理,后两部更多的是表情,一个人有情有理,懂情懂理,知情达理,你的人生岂不丰满,你的境界岂不高雅,你的品行岂不端庄?这大概也就是我所理解的通过阅读经典而立德树人吧。

说了这么多,又不禁要问,如何去读呢?我的看法是,第一,要读原典。人都有先入为主的思想,你一旦先读什么解读、阐释之类的注解,你的思维往往就会被固化,哦,这部经典说的是这个。比如于丹对《论语》有解读,她的解读是否都正确,值得商榷,一旦先读她的解读,哦,《论语》说的就是这个。第二,要读、记、背、思四位一体。要熟读、精读,适当的记诵,再进行思考。思考后写点东西,留一点痕迹。第三,读后再找一点阐释、解读之类的注解读一读。读的时候再和自己的理解做一下比较,哪些观点相同,哪些不同,要有批判的眼光。

同学们,挤一点时间,榨一点时间读一点经典吧,手捧一本书,总比埋头于手机,沉迷于网络,要高尚的多,有品位的多,何况经典是民族精神的源泉和思想的宝库。

与什么样的书为伍你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一家之言,切忌全信。谢谢大家!

2014-10-28

沪ICP备06054945号
沪公网安备 31011202007746号
版权所有©上海市七宝中学
地址:上海市闵行区农南路22号
沪公网安备 31011202007746号
沪ICP备060549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