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自我,养育人文

作者(来源): 七宝中学     发布日期:2014-04-01    浏览次数:

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本学期开学一个多月了,大家都能感受到学校在悄然发生着变化,比如主干道路划分了车辆禁行识别区,更好地保障了同学们的安全;校大门收发室东侧的垃圾处理站拆掉了,还校园一片美丽的空间;校园围栏外加装了阅读报栏,让家长们在等待放学的同学时不再那么百无聊赖;鲁迅像旁边的宣传栏安装了专供同学张贴的底板;公共教室的外面给同学们提供了宣传的阵地等等。上周三,一个刚毕业的校友回来看我,很惊讶的说,学校真的又漂亮了很多,感觉学校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听了这话我真的开心不已。

但从另外也还有一些悄然发生的变化让我忧心忡忡,这就是学生的行为规范问题,可能是因为有一段时间没有强调了,有些现象又开始抬头。例如女生扎耳钉的情况又出现了,带项链的多了,乘坐电梯的多了,校内骑车的多了,边走路边吃雪糕、零食的多了,等等各种不文明的现象和整洁而美丽的校园是那样的格格不入。

每次在碰到这些情况时,同学总以各种理由来为自己辩白,有的说我挂的项链是祖传的,是爷爷奶奶从高僧那里求来保佑我平安的;我乘坐电梯是因为这两天身体不太舒服;我骑车是因为自己一时没注意;我吃游食是因为班主任老师没有强调过。其实大家都明白,找这样或者那样的理由都只不过是聊作掩饰。道理都懂,但是在落实到行动中时却往往选择性地忘却。

我认为仇忠海校长对“人文”的解读最为深刻,大家也都耳熟能详,他说“人文”是“不经别人提醒的自觉,主动为他人着想的善良”。自古以来,人才至上,人品至本,欲成大事,要拘小节。只有在实际生活中积小善,才能成大德。哲学家威廉.詹姆斯说:“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人生。”如果把不经别人提醒的自觉而拥有的良好的行为习惯看成是一种精神储蓄的话,那么人在其整个一生中都在享受着行为习惯所产生的利息。

走在着整洁美丽的校园,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也许你并不在意自己偶然说出的一句脏话,也许你不留心骑着酷车横冲直撞,也许你已经习惯自己旁若无人的喧叫······可是,这时你已经成为美好校园环境的破坏者。学校是一个育人的摇篮,是一方纯净的沃土,校园的文明直接折射出社会的文明,而每个同学的言行举止也正反映出一个人的文明素养程度。

为了提升同学们对于基本行为规范的自觉意识,这个学期我们开展了“文明礼仪主题活动月”活动,二月是教室环境月;三月是两操规范月;检查的结果都已经反馈到年级组。从实施的过程来看,各班级都很重视,效果也非常明显,像升旗仪式上带书和讲话的都少了很多,我们希望这样的成果和习惯,同学们能够一如既往的保持下去。四月是文明就餐月,大家应该已经看到,食堂的餐桌上已经贴上了宣传标语“带走餐盘,留下文明”。值周班的同学每天都要进行检查,我们不希望因为一次不带餐盘、乘坐一次电梯而给你贴上不文明的标签,但对于一名高中生来说,特别是对于七宝中学的学生来说,这些行为实在是举手之劳和最基本的素养。

日前,上海市人大代表,市教委基础教育处倪闽景处长在接受上海教育电视台采访的时候,关于中考和高考的改革有这样一段话。他说,我们确实要对中考和高考进行改革,但不仅仅是考试的改革,最重要的变化是,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将成为中招和高招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比如有没有社会实践活动?有没有参与过志愿者活动?在学校各方面的表现如何?我们通过信息化手段,把过程性的内容记录下来并提供出来,那么高校或者高中在招生的时候,就可以看出孩子成长的轨迹。这项工作应该很快就会实现,我想同学们应该不会希望看到,高考时因为基本的行为规范的不良记录而影响自己三年的拼搏与努力。

两周前每位同学都发了一本《上海市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实施手册》,这是一本非常有用的枕边书,里面有着生动的故事和深刻的道理,希望大家认真的阅读并把它作为行动指南,在潜移默化中,在点滴坚持中,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发展、学会做人。

谢谢大家。

沪ICP备06054945号
沪公网安备 31011202007746号
版权所有©上海市七宝中学
地址:上海市闵行区农南路22号
沪公网安备 31011202007746号
沪ICP备060549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