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县拥有十几座超过1000米的山峰,高峰村就隐藏在众多的山峰里。
海南第二高的山峰是鹦哥岭,海拔1812米,就坐落在白沙县元门乡;因为经常从它的旁边走过,并没有太高大的感觉,似乎应了那句话:近处无风景。倒是对南开乡的高峰村充满向往。刚到白沙人们就经常向我提起全县离县城最远的村子是南开乡的高峰村,据说到这个村要开越野车四个小时左右才能到,不过目前路没通,暂时还不能去,乃至我到了南开乡政府也没去成高峰村。我心里一直惦记着有机会一定要去一下这被称为“海南西藏”的地方,那里一定有很好的风景!更加重要的是,那里有一个教学点,有一个海南最美乡村教师,有37个学生和两个白沙仅存的代课教师。
开县人大会时,我见到了南开乡的书记,他说路通了,哪天可以去一次南开乡了。碰巧,一起挂职的廖常委要陪派出单位海南省审计厅的同志到分片扶贫的对口单位——高峰村,他就招呼我一同前往,我欣欣然。
出发的时候才知道,一同去的还有几家单位,宣传部、银行、南开乡,声势浩大的扶贫队伍一同开往高峰村。关心高峰的人们还真是不少!
车子出了县城下了省道,转而上了开往南开的乡间公路。起初道路还算平坦,车子开得也很稳。透过车窗看到连绵的大山雄赳赳的站在公路的两侧,山上的树木从起初的多以橡胶林为主,逐渐的向多样化的树种过渡,满眼苍翠,若碰到视野开阔的地方,还能够看到云遮山顶、雾罩峰前的仙境,我渴求的眼睛在清晰和朦胧间游走,不觉间车子就已经走了一个多小时,远离了县城进入到了南开境内,进入到了海南核心保护区的核心。树木变粗变大变老,树种更加多样,形态各异。有的一柱擎天,有的树冠庞大阴翳蔽日,有的则是树枝横斜,还有的身上披着浓绿的绿色长衣,从山顶一直拖到山下……山下的小溪倒影出他们美丽的身姿,他们就更不肯脱下这神奇的衣裳了,又似乎怕是弄脏了这清澈的溪水。说到溪水,你可能想象不到它的清澈,你也不会去想它的“博大”!我觉得,那水清得只有在这里才会让人真正感受到什么是“青山绿水”!远看水是绿色的,近看水是无色的,水中的石头、水草可辨颜色!小溪流拥有大胸怀,蓝天、白云、大山巨石都被它揽入怀中,如不是有任务在身,我真想跳进水中和白云、鱼儿嬉戏!同行的王常务告诉我,如果不急着回去,晚上去道银村的河边露营,在星光月影下,赤条条钻进河里,那才叫沐浴自然,享受天浴,回归到人的自然属性……“什么时候我们人类脱离了自然,而我从未有意识的想我也是自然的一个生物?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活了四十多年,我居然不知道,更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我心中不禁怅然若失,也好半天没有回过神来!我更向往高峰了。
颠簸的车子打断了我的思绪,路开始不平且变得更加狭窄了,路两边茂密的杂草和灌木也遮挡了我的视线,车子在向大山的更深处进发。高低不平的道路触摸着车子的轮胎和底盘,两边的野草和树枝经常伸出手抚摸着车窗,显得是那样的亲密温和,色彩各异的野花不时的映入眼帘,调和着单调的绿色,一切都像是欢迎我们的到来;绿水似乎远离了我们,但是潺潺的声音告诉我,它并未远离我,仍然在我的身边,只是被这些好客的植物隐藏起来了!可不要小看这个小溪,它可是海南鼎鼎大名的南渡江的源头!南渡江一路流去,滋养着海南近六百万人口!这又是小溪大胸怀的佐证。难怪人们说白沙是“水的源头”,原来如此!那山的世界、林的海洋在这更是被印证的牢牢的!南开都是山地,拥有者全县六分之一的面积,近90%的森林覆盖率,有两个保护区(鹦哥岭和霸王岭)在这里驻扎,日夜保护着这片海岛绿肺!沿途我们眼中都是绿色,时而近时而远。车在山下绿色在水中在云端;车在山腰,绿色就在眼前在手边;车在山顶,绿色就在脚下在远处蜿蜒的山路边……不敢想象,车子居然行在山梁上,如不是路两边的灌木丛遮蔽一下,真会惊得人一身冷汗,不敢再往下看;走过的路好像都盘在车子底下!忽而车子钻到一团云雾中,眼睛看不到周边,只能看到眼前,似乎有了安全感,眼不见心不烦!一忽儿有恐惧起来,看不清路或对面来车怎么办?好在我的担心是多余的,很快云雾就散了。司机说,这是小问题,山里的情况总是这样,每天都有雾,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有雨,习惯就好了。听听司机的解释,再看看眼前的美景,我又释然了!
就在我胡思乱想的时候,车子不觉间又走了将近两个小时,期间路过几个村庄,也经过一些成片倒伏的橡胶林,这些都是去年强台风海燕的“杰作”,全乡被吹倒两万多株橡胶,其中大部分都在高峰,“高处不胜风”啊!高峰人民经常会尝到自然灾害带来的苦果。靠天吃饭的高峰农民,主要的经济来源是橡胶,一旦受灾,生活又要受到很大影响,原本就是只有2000块左右的人均年收入,现在还要更低些。好山好水好贫困,何时高峰人民能够过上更加富裕一点的生活呢?发展教育,让孩子们走出大山,接走他们的父母,让他们都能享受到现代社会的文明成果。我想到了这些,感觉很有责任感,也很兴奋。可转念一想,他们走出大山又有什么好呢?哪里还有这里这么多的美景、这么好的空气?去与留还是个问题,真是矛盾!
车子停下了来时,前面已经没有可供通行的道路,我们的目的地到了!
村委会和乡小学都在这里。我得先去小学看看。学校的校舍和设施设备比我预想的要好。三个年级,三十几个学生,六个老师,其中有两个还是代课老师,也是全县仅剩的两个代课老师。校长去年被评为海南省最美乡村教师,扎根这里二十年,真的不容易,很是令人敬佩!校舍是最近几年新盖的,还配有教师周转宿舍。只是外边的教师不愿到这里来工作,大多嫌这里进来、出去都费劲!真为这里将来的教师来源担心——眼下的教师如果退休了,还会有人来吗?也许路都修好了、通车了后会有人愿意来吧!面对全县最远的教学点的教师,我肃然起敬!
出了学校,我随着同行来扶贫的各个单位领导与高峰村村长、村民代表座谈,村民提出了困难,来扶贫的各单位人员也明确了扶贫措施。会后我们就在村委会周边的三个村子转了转。经过几年来各种扶贫工作的努力,现在每个家庭都通了电,以前的茅草屋(黎族的船型屋),已经变成了砖瓦结构的房子,但条件还是比较艰苦。我走了几家,情况差不多。室外晾晒着稻谷,村民屋内基本没有啥像样的家具,厨房灶台是极简陋的,几块砖头支起一口铁锅,旁边是鸡舍和待烧的干柴;饭桌上只有几只空碗,小狗坐在地上觊觎着餐桌……一些家庭家里一般只有老人和小孩,有劳动能力的人因为橡胶收成不好大多出去打工了。我原本想去看一下我所资助的一个学生的家,听村长说,她的家长也都出去打工了,三个孩子都在县城读书,孩子们一个学期才回来一次,家里没有人。于是我也就打消了去看望一下的念头。
相邻的三个自然村步行半小时内可到达,还有两个村——道银村和坡告村距这里比较远,步行的话要三个小时左右才能到,没有通路,无法走车,刚刚通电不久。如果去那里就需要过夜,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无法过去了。而据说高峰最好的风景就在这两个村里!我们便只有带着遗憾踏上了归程。
我有个疑问:为啥不给那两个村修路?近几年一直负责扶贫高峰的张部长说出了原因:两个村分别只有9户和12户人家,如果修路就要砍伐许多树木,这里是生态核心保护区,一棵树都不能砍伐,所以只好动员他们搬出来,他们又不肯搬出来住,所以至今还不能通路。好在现在通电了……
往往是环境好的地方老百姓的生活就可能不太好,如何既发展又能保护,总是一道不好解的难题。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教育搞好了,未来的高峰离我们就不会远了;有这么多单位和个人的帮助,高峰的山山水水和百姓都不会寂寞的。
上海市第十一批博士服务团团长
上海市七宝中学 韩永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