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鲁镇

作者(来源): 七宝中学     发布日期:2009-01-03    浏览次数:

2007年12月30日到2008年元月1日,七宝中学党总支新疆部支部中共党员19人参加“红色之旅”,去了绍兴。当我们走进鲁镇时,鲁镇入口,迎面是一座高大的石牌坊,绍兴方言叫“行牌”,据说“鲁镇”两字是鲁迅先生的手迹。
在鲁镇的老街上行走,没有感到什么特别的,走着,走着,忽然前方有些热闹:“妈妈的,儿子打老子”拖着长辫子、戴着乌毡帽的阿Q,晃悠着长烟杆,油腔滑调地扮着各种怪相,东张西望地寻找着小尼姑;当游客们提出要和他拍照时,他便用滑稽的姿势和夸张的表情,和各种性别、各种年龄的游客拍照,拍照后你给不给他钱都可以,出于礼貌,有不少游客多多少少会给一点“小费”。这一情景让所有的游客情不自禁对他的演技加以赞赏,这个说,他的表情变化可真多;那个说,他怎么一点也不紧张啊! 又有人说,和他拍照不给钱是不是国家给啊?……
一会儿,那边一个衣衫褴褛的“祥林嫂”拄着棍子,也向这里走来,嘴里喃喃絮语“我只知道东山的狼吃人,没想到西山的狼也吃人……”;那边一个假扮九斤老太的老妇人,穿着那时的衣饰,摇着破蒲扇边走边感叹“一代不如一代”;咸亨酒店,孔乙己在柜台边“研究”着“茴”字的四种写法;整条街上穿着“白狗子”服装的人,背着一杆道具枪在老街上和店铺门口晃来晃去……走在鲁镇的街上,仿佛走在鲁迅的小说里。
走在这一条文化的街上,我思想着这一文化的缘由,我只知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种地方文化培养出一方人的性格。鲁迅先生的小说《明天》、《风波》、《社戏》和《祝福》里反复出现“鲁镇”这个地名,先生的不朽著作《阿Q正传》中阿Q生活的未庄,便是鲁镇的一个村子。鲁镇的名声便和孔乙己、九斤老太、祥林嫂、阿Q等人物形象连在一起,密不可分。鲁镇造就了这些人物,这些人物又使鲁镇增辉。先生笔下的鲁镇,或许是那个时代农村乡镇的一个缩影,或许是有生活原形但予以典型化。小说中的鲁镇非但现在,甚至在当时,恐怕也难以找到,我们能在现在看到这么一幅貌似“远古”的场景也已经很幸运了。
我们要感谢那些擅长“文化为台,经济唱戏”的现代人,是他们为打造出了一个“鲁迅笔下的鲁镇”,是他们划土地,耗巨资,让我们看到这一切,虽然这些和鲁迅先生的初衷远之又远,可这已很是正常自然了。说句笑话,现在而言,阿Q神经已正常了,祥林嫂也未曾有阿毛被狼叼走,九斤老太也现代化了,孔乙己也“奔小康”了,现在的一切,我想令当年穿着长衫而又站着喝酒的“孔兄”也大跌眼镜……,哈哈!心境不一吗,如同鲁镇一样,何求其复原。
国家在发展,我们的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能力在提高,我们的社会日见和谐,我们的生活日见美好,老一辈革命家说得好:发展是硬道理。如同鲁迅先生笔下今日的小小鲁镇,在发展中更显丰厚。只要遵循这条路,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将更加灿烂辉煌。
沪ICP备06054945号
沪公网安备 31011202007746号
版权所有©上海市七宝中学
地址:上海市闵行区农南路22号
沪公网安备 31011202007746号
沪ICP备060549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