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世上还有比金子更珍贵的东西,那一定是您——夏老师的心。 ——丁刚毅(夏令筑二十年前的学生)
在流淌的岁月之河中,夏令筑同志把她最美丽的青春献给了祖国的教育事业。日月经天,斗转星移,寒暑交替,不知不觉中,三十多年过去了,但是在她的心里,永远留守着那一份忠诚、责任、爱心、作风和追求,并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加深沉、笃厚。
一、 永远的忠诚
十七岁,花一般的年龄,高中毕业的夏令筑同志正逢响应党的号召,“知识青年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她满腔热情,毅然告别了大上海,来到了千里之外的边疆——新疆建设兵团,接受了七年的再教育;转而又来到了内蒙古大草原,一去,又是十八年。二十五年,在历史的长河中算不了什么,但对夏令筑老师来说,是她生命的黄金时代,命运虽然戏弄了她,但她从不抱怨,相反二十五年的跌打摸爬,让她学会了什么叫吃苦?!什么叫坚强?!也铸就了她今天不畏困难,乐于奉献的意志品质。在新疆、内蒙工作的二十五年里,她有机会当了老师,也亲眼目睹、亲身感受了边疆的贫穷与落后,从那时起,她就立志为祖国的教育事业、为边疆的稳定繁荣贡献毕生精力。三十四年执教生涯中面临多次从教师出口的选择,她没有为之心动。1984年,已近不惑之年的她,离夫别子,千里迢迢来到江苏常州教育学院,脱产学习英语两年。她深深懂得教育是事业,光凭热情是不够的;教师是职业,没有专业和理论是不称职的。回到上海后,生活条件改善了,别人想着买房装修,她首先想到的是买书,是学习。她说:“年轻的时候错过了学习的大好时光,再不抓紧时间,恐怕来不及了。”她如饥似渴地学习,作了大量的读书笔记,写了一本本读书心得。她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她以一颗永远年轻的心积极投身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实践中,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在市、区获奖。1995年,她被评聘为上海市德育高级教师。她用一生无悔的选择来诠释“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她以一个共产党员的博大胸怀奉献着对祖国、对事业的一片忠诚。
二、 永远的责任
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夏令筑同志教过汉语、英语,现在担任新疆班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她尊重教材,但又不拘泥于教材;她注重教法,但又不拘泥于成法;她尊重学生,但又不盲目苟同。阿依帕莎同学来自新疆和田,这是一个经济和教育都比较落后的地区,学生的汉语基础差。阿依帕莎同学入学时因听不懂老师讲课而终日以泪洗面,夏老师每天坚持腾出半小时与她进行汉语交流,还专门为她订了《汉语拼音报》,每天早晨第一次见面就是听她朗读,纠正读音,教给方法。在毕业典礼上,阿依帕莎同学用一口纯正流利的普通话动情地朗诵着:“采一朵天山上的雪莲花/当作胸针送给你/扯一块帕米尔高原的白云/当作纱巾送给你/摘一串吐鲁番的甜葡萄/当作珍珠送给你/斟一杯穿心透肺的马奶酒/当作琼浆玉液送给你/我的老师/我的恩人。”
她担任新疆部学工部主任,认真学习领会十六大报告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关系全国发展的大局,关系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的精神实质,自觉地把对学生的政治思想工作和道德教育与祖国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重点,以养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为基础,对学生进行立志成材和民族团结教育。在她的谆谆教导下,新疆部132名少数民族学生参加了青年党校学习,其中有34人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有5人在七宝中学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立志为新疆建设发展、祖国繁荣富强贡献一生。这些学生的进步凝结了夏老师多少心血啊!从她保存的几大盒学生思想汇报材料,从每一份上面夏老师密密麻麻的字迹,就可见一斑。这是心与心的交流啊!阿拉法特同学高二时的那场急性心肌炎险些夺去了他的生命。由于发现、抢救及时,才得以脱离危险。在他生病住院期间,夏老师昼夜守护,倾尽了无微不至的关怀。从此,他的人生观、世界观发生了重大变化,他主动参加到青年党校学习的行列,认真听讲、记笔记、写感想,郑重地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定期向组织汇报思想,政治思想觉悟有了很大提高。在毕业前夕,有五名同学光荣地加入党组织,成为中共预备党员,而阿拉法特同学因为硬条件不够,未能如愿,但是,他不灰心、不气馁、不闹情绪,一如既往地刻苦学习,一如既往地笑脸待人。他拉着夏老师的手深情的说:“是您让我懂得了生命的意义,有了明确的人生目标。在即将开始的大学的学习生活和今后的工作中,我将锲而不舍的追求下去,直到党组织为我敞开大门。”当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外交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