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家访感想

作者(来源): 七宝中学     发布日期:2009-01-03    浏览次数:

7月29日,随着飞机引擎的轰鸣,我们新疆部教师一行6人踏上了前往新疆的家访之旅。家访的第一站是喀什,在7月29日至8月1日在喀什我们6位老师先后走访了喀什市、疏勒县、英吉沙县的部分学生家庭,8月2日走访了克州阿图什市的部分学生家庭,8月3日走访了莎车县和叶城县的部分学生家庭。家访的第二站是和田,8月4日我们驱车4个小时赶到和田市,在8月4日至8月7日的4天时间里,除了在和田地委教育局召开了和田市区学生家长会之外,还走访了和田县、墨玉县、洛浦县和策勒县的部分学生家庭。 家访的第三站是乌鲁木齐,8月7日飞抵乌鲁木齐稍作修整之后,又走访了乌鲁木齐的5位学生家庭。至8月12日,我们一共走访学生家庭超过32个,见面的学生有46位,接待的家长有80余人,对新疆班学生的家庭情况有了大致的了解。
在家访过程中,喀什地区疏勒县的学生外里江的家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家距离疏勒县城大约5公里,去他家的路非常难走,他家门口1公里左右是一条泥路,很窄而且灰沙非常严重。我们一行6人乘坐的商务车几乎无法通过。他家的条件也是很艰苦的,家里所有的房子都是用泥土垒起来的平房。屋中有照明用的电灯,但是他们也舍不得开,可见家中的经济状况有多么困难。他家有4个孩子,外里江是老大,他的父亲患有腿疾无法下地劳作,全家的生活开销只能依靠母亲一人操持。据他说他以前读初中的时候为了省钱,要徒步走5公里以上才能到达学校。看到这种情况,我们的领队蔡品莲老师代表学校拿出300元资助外里江同学。能为他们提供一点帮助,我们一行6人都感到很欣慰;经济这么困难还能坚持学习并考上内地高中班,外里江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深深打动了我。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如此贫困的学生家庭,在后面的家访中还多次接触到这类学生家庭。贫困和坚强——这是我新疆家访的第一大感受。
除了走访困难学生家庭,我们也走访了一些家境一般的学生家庭,看看普通的少数民族家庭的生活状况。新疆地大人稀,我们大部分时间都用在路途中。一般我们家访一天要走大约4~6个家庭,上午10点出发,晚上7点左右回到驻地。我们每到一个学生家庭,无论这个家庭的经济状况是宽裕还是窘迫,男女主人必定会尽他们所能,用最高规格招待我们:用铜质或者银质器具给我们洗手,摆出丰盛的食物给我们享用。我们经常看着各种瓜果、烤全羊、抓饭、拉条子等美味而感慨:南方人的胃口实在是太小了!可是如果不吃主人摆出的各种食物,会被认为对主人不敬,这就导致最后我们6位老师每人都吃到肚子发胀,家长才满意地放过我们。热情好客——这是我新疆家访的第二大感受。
在家访过程中,有一种现象几乎在每个县的家庭中都有出现,那就是学生的父母绝大部分不会说汉语。老师们只能通过学生,或者是当地为我们开车的司机师傅作为翻译,与家长们沟通交流。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新疆班的很多学生的汉语基础非常薄弱,课间也没有说汉语的习惯。这让我感觉到对新疆班学生课间说维语这种情况的干涉是必不可少的,必须要让他们养成教学区说普通话的习惯。否则会影响他们所有科目的学习,面对将来的高考,肯定会吃亏。
另一种现象也很普遍,就是新疆学生爱“面子”。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他们的这个特点,有针对性的督促和鞭策他们积极地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通过这次家访之旅,我深刻感受到肩上承担的重任。要改变新疆部分地区目前贫困的现状,除了政府加大投入之外,必须要依靠热爱这片土地的人才。而我们现在所担负的使命,就是为新疆今后几十年的发展打好基础,培养人才。要完成这项任务,除了精深的专业知识之外,教师还必须具有高度的奉献精神。没有这种精神,我们是不可能培养出新疆需要的,合格的人才的。只有把自己融入到新疆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去,从他们的角度出发看问题,才能将知识有效地传授给他们,使他们成才。希望与所有新疆部的同仁共同努力,为祖国西部的美好未来,做出自己应尽的贡献!

沪ICP备06054945号
沪公网安备 31011202007746号
版权所有©上海市七宝中学
地址:上海市闵行区农南路22号
沪公网安备 31011202007746号
沪ICP备060549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