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是通胀的十年
本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将与20世纪70年代惊人相似,因为美国,我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未来十年进入通胀时代;为了掌握自己的命运,中国必须在2011年严控投机
【财新网】(专栏作家 谢国忠)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还没有全部落实,第三轮就已经在酝酿了。美联储主席伯南克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表示,美联储愿意购买比6000亿美元更多的国债。伯南克强调,实行更多的宽松政策的原因是目前的低通胀和高失业。如果这两项指标一直持续到2011都没有改善,我们应该可以看到第四轮甚至第五轮量化宽松政策。
此前,我一直说美联储的量化宽松政策将首先加剧新兴经济体的通货膨胀,而后通过大宗商品与国际贸易,传导回美国。美联储的量化宽松和美国的通胀之间有相当长一段的时滞,因此,当美联储意识到通胀时,想制止它会为时已晚。一旦通胀形成,将会经过多年才能治服。本世纪的第二个10年将与20世纪70年代惊人地相似。
如果痛下决心,新兴国家是可以阻止通货膨胀的。需要做的是将其货币相对于美元升值50%,以及把利率提高至10%左右。动态平衡是汇率逐步贬值,以抵消相对美国较高的利率。但是,他们不可能实施如此紧缩的货币政策。取而代之的做法是,他们会逐步提高利率,暂时不管实际利率为负。它们的货币也不会大幅升值。这种政策导致的动态平衡是高通胀长期不变。
新兴国家目前的做法通常会以金融危机收场,因为负的实际利率会鼓励市场通过借贷去投机。可是,如果新兴国家采取反投机的政策,负实际利率就不一定会导致金融危机。有迹象表明他们正在这么做,虽然做的还不够。新兴经济体是否吸取了教训,还有待观察。
金融危机的前兆是杠杆率和资产价格上涨及经常项目赤字扩大。在主要几个新兴国家中,巴西和印度重蹈覆辙的风险比较大。因为他们经常项目状况不太好,无法承受负的实际利率。如果再不控制信贷扩张,当美国因为通胀或经济复苏上调利率时,巴西和印度很有可能经历1997年东南亚式的金融危机。
中国和俄罗斯拥有巨大的国际收支顺差和高额的外汇储备。当美国收紧货币政策的时候,他们不会受到重大的外部影响。但是,如果国内资产价格失控——主要是房地产,中国和俄罗斯可能会发生内部震荡。为了掌握自己的命运,他们必须在2011年严控投机。
美国继续从财政和货币双方面进行需求刺激。奥巴马政府已与共和党达成协议,延长布什的减税政策两年,换取提高失业救济金以及降低工资税。美联储的量化宽松政策通过美元贬值已经帮到了美国经济,尽管欧元区正遭受债务危机。2011年,美国的GDP增长率可能还行,比如在2.5%至3%之间。
但是,美国的失业情况的改善不会令人满意。在全球化的世界中,供应方面来自全球各地,而需求方则仍然限于本地。用外行话来说,这就意味着需求刺激的流失会更多,也即,它会导致贸易逆差越来越大。
许多美国经济学家将希望放在通过美元贬值刺激出口上。这招不可能像他们希望的那样凑效。跨国公司在进行资本输出之前,都会考虑长期因素。如果一个国家总是人为地压低汇率,跨国公司就很难在这个国家进行长期固定投资。如果他们不扩大在美国的资本支出,美国的就业形势便不会很快改善。
失业对刺激不敏感,会令美国延长刺激。期间,通胀会积累起来。它首先体现在大宗商品市场上,尤其是石油。所以,关于第三轮量化宽松的讨论,会引起每桶原油价格窜到90美元以上,这一点毫不奇怪。未来传出第四轮和第五轮量化宽松的消息时,原油价格可能会继续创出新高——每桶200美元不在话下。
对需求管理的盲目固执将使美国经济走上一个错误的道路。由于美国仍然占据全球经济的五分之一,而美元还是国际贸易货币,它的错误政策搞砸整个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改变改变美国的政策方向。我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未来十年进入通胀时代。■
余丰慧:央行为什么频调准备金率而不加息
中国人民银行10日晚间决定,从2010年12月20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年内第6次上调准备金率,也是从11月10日上调后,一个月时间内第3次上调准备金率,更是年内包括10月20日加息在内,第7次动用货币工具收缩流动性。
这次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后,大型金融机构执行18.5%的准备金率,中小型金融机构执行15%的准备金率。也就是说,大型金融机构每增加100亿元各项存款,就要有18.5亿元被冻结到央行。这次调整后,是自1985年以后准备金率的最高水平。改革开放以后,1984年以前,四大行处于专业银行阶段时,曾经执行过高达20%的存款准备金率。根据最新数据,截至10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78.6万亿元,这次上调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大约可冻结存款资金3900亿元左右。
年内第6次、一个月内3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如此高密度上调、且准备金率已达到18.5%的历史罕见高位,随之带来了一系列回答。首先,为何频繁选择准备金率工具而不果断加息?当下,社会各界呼吁加息的声音越来越高,包括许小年、谢国忠等在内的重量级经济学家,呼吁加息的言辞之尖锐已属罕见,市场也普遍猜测12月10日是加息的时间窗口,然而,央行还是选择了上调准备金率而非加息。其实,笔者9日在微博中已经猜到10日优先选择上调准备金率而非加息。笔者基于两个现象:一是央行停止发行三年期央票;二是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李稻葵说“CPI创新高不一定非要加息”。
其次,央行之所以再次提高准备金率而不加息,可能出于以下几种考虑:一是加息还需观察物价走势。中央密集出台控制物价措施后,11月下旬以来,物价已经开始回落,加息必要条件正在弱化;二是加息可能促使人民币快速升值,引导热钱加速流入,抵消加息收紧流动性的效果;三是加息可能对资本市场影响较大;最后一个可能是还不到加息的时间窗口。按照金融机构每月20日结息看,每月20日是加息的最佳时间窗口,所以,央行也有可能选择在本月20日加息。
当前,我们必须看到,中国货币超发、流动性泛滥是日积月累的结果,解决这个问题仅仅依靠提高准备金率是不行的,而且准备金率工具操作的空间已经越来越窄。这轮通胀的根本原因是货币泛滥、流动性泛滥,主要是货币在金融笼子里的比价远远低于流出到市场,长期负利率迫使追逐利润的资金资本不可能乖乖地躺在停留越久越赔钱的金融笼子里。彻底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有利益诱惑流动性甘愿进入笼子里。这就要求必须提高利率,消除负利率现状。
在笔者看来,如果继续使用存款准备金率的话,必然对金融机构造成巨大伤害。大量的存款准备金被冻结到央行,央行给付的利率远远低于金融机构吸收存款的利率,对金融机构经营造成压力;更为可怕的是,金融机构吸收存款大部分都已经被以贷款等形式运用出去,而央行要以已经将资金运用出去的存款基数作为法定准备金予以冻结,这必然造成商业银行资金出现困境。商业银行必然要拼命吸收存款,充实资金头寸,一场储蓄争夺大战即将上演。事实证明,这种情况已经出现。因负利率导致存款下降后,存款准备金率工具也将失去威力,这就是过度使用准备金率的弊端和局限性。因此,要发挥货币政策抑制通胀的作用,已经到了非加息不可的地步。
有报道称,正在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抑制通胀是主要议题之一,明年将结束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因此,有专家预测明年信贷投放规模可能为6.5万亿元,这与2009年的9.56万亿元相差3.06万亿元,与今年7.5万亿元相差1万亿元。加之存款准备金率已经提到了18.5%的历史高位,货币政策的数量工具已经使用得够狠,因此笔者预测再次加息应该为时不远,明年稳健的货币政策向偏紧走去是预料之中。实体经济应该从中悟到一些东西,需要谨慎、合理地安排经营投资,防止被紧信贷货币政策误伤或者措手不及;广大投资者应该仔细品味趋稳趋紧信号,以防范泡沫挤干可能带来的投资风险,需要理性投资。
方烨:如何看待CPI“破5”
在人民银行宣布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的第二天,国家统计局公布了11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5.1%。虽然在国家近期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引导下,我国食品价格涨幅已经放缓,甚至一些品种的价格出现回落;虽然12月份“翘尾”因素消除,但由于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未来几个月CPI涨幅有可能继续走高。
从公布的数据来看,11月份C P I环比上涨1.1%,主要来自于三个部分:食品价格环比上涨2%,居住类价格环比上涨1.8%,衣着类价格环比上涨1.6%。这三类商品对环比指数的贡献率分别是0.7个百分点、0.3个百分点和0.1个百分点。
尤其是食品价格同比上涨幅度较大,11月份食品类价格上涨11.7%,拉动CPI上涨3.8个百分点,贡献率74%。其中,粮食价格上涨14.7%,食用油价格上涨14 .3%,水果价格上涨28 .1%,蛋类价格上涨17.6%。
通过对CPI结构的分析,可以知道当前我国的通货膨胀形势出现了新的变化。一方面,食品价格并没有因为蔬菜价格的高位回落而放慢增长,反而在鲜果和鸡蛋价格上涨的推动下继续走高。另一方面,由于居住类价格和衣着类价格的明显增长,11月份的非食品CPI升至1.9%,为2008年10月以来的高点。而在上一轮通胀周期中,当非食品CPI于2008年6月攀升至1.9%时,CPI已经过了周期峰值。
根据这些新变化似乎可以判断,5.1%还不是本轮物价周期的顶峰,明年上半年CPI还可能会出现更大幅度的波动。
首先,市场流动性依然充足。为了应对金融危机,2009年银行投放贷款9.59万亿元,2010年7.5万亿元的投放目标也基本完成。由于通货膨胀首先是一个货币问题,大量的货币投放,最终会逐步反映到物价上来。
其次,虽然国家为调控农产品价格采取了许多措施,但从季节看,冬季是农产品供应的淡季,产品供给与前几个月相比受到限制,即使采取大棚温室生产也不能完全消除这种季节的影响,而且以往冬季几乎都是蔬菜等农产品的高价时候。
再次,虽然11月的CPI仍然与前几个月一样,主要还是受食品价格和居住类价格上涨的影响,两项共占总涨价因素的92%。但就食品而言,影响其价格上升的因素更多体现在成本方面。例如,进入2010年以来,国内农用柴油、农用地膜和农药等农资产品的价格均有不同程度上涨,生产、流通环节人工成本更是大幅上涨。
最后,从需求角度看,元旦春节即将到来,两节历来是消费的高峰期,这也不可避免地向上拉高物价。
当然,由于国家加大了宏观调控力度,我国消费市场供大于求的大形势也未发生变化,明年政府肯定可以对物价进行有效控制,CPI全年涨幅有望呈现前高后低走势。
最近4年内,中国被同一块石头绊倒两次。通货膨胀预期再起,物价攀升,重新成为中国经济的风景线,成为2011年经济最大的不确定因素。
笔者预测,2011年中的CPI可能高达6.3%,全年通胀率则平均为5%。年中6.3%的CPI,未必是此轮通胀的顶点,只是下半年的CPI走势受夏粮收成、全球经济复苏、美元波动及中国房地产调控等多项因素影响,一时难作预言。
拉动明年通胀的有四大因素。一是食品通胀,农业减产、成本走高、热钱窜动,导致农产品价格的暴涨,由此改变了价格预期,造成农民囤积、消费者抢购,中间流通环节趁机加价。相信食品通胀会在2011年提供400个基点的CPI涨幅。二是工资上涨所带来的服务业加价。工资上涨、人手短缺,正迅速地在低端服务业蔓延。与制造业不同,服务业有能力加价。三是国际市场能源、大宗产品价格上升所带来的成本拉动的压力。四是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对公用事业、成品油价格所带来的上行压力。
通货膨胀,归根到底是货币现象。假定货币供应不变,货币周转速度不变,购买力不变,一种商品的需求大过供应,该商品的价格会上升,但是另一种商品的价格则应该下降,哪怕它的供需是平衡的。只要货币供应不失控,理论上讲,只会有相对价格的变化,不会有绝对价格水平的上涨。
然而,如果货币政策过度扩张,则整体价格水平早晚出现上移,由此牵动价格预期的改变,带来囤积、抢购等行为变形,供求进一步失衡,并形成恶性循环。政府在通胀管理上只注重供需(管得好不好另当别论),无视流动性及心理预期,对通胀形势的判断一错再错,其实是自然的、必然的。
端宏斌:农产品通胀是大趋势
在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之前,著名投资家罗杰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了这样一番话:贝尔斯登我是77元卖空的,美林则是53元,要知道,在真正的熊市中,这些股票每股只值10元,并不光是它们,所有投资银行在熊市里成批倒闭,但这只是华尔街的灰暗,如果你是个农场主,你高兴还来不及。因为接下来可能是一个延续长达十年的农产品牛市。
巴菲特曾经称赞罗杰斯对大势的把握无人能及,回顾此番言论再次证明了这一点,只不过在程度上有点瑕疵,贝尔斯登和美林最后连10元都不值。而农产品价格长期上涨的趋势真的到来了。
前段时间,俄罗斯将禁止粮食出口的消息引发了国际粮食市场的剧烈震荡,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小麦期货价因此上涨42%,创半个多世纪以来最大单月涨幅。国内的网民们给难以控制的五谷杂粮价格取了一个个特殊的名字,大蒜涨价叫“蒜你狠”,绿豆、红豆、黑豆涨价被戏称为“豆你玩”,现在还有了“玉米疯”。
农产品价格的上涨有其深刻的原因,以玉米为例,为了应对必然到来的能源危机而开发生物质能源,美国有多达1/5的玉米作物现在都用来生产乙醇了,美国已通过立法确定在2012年之前每年强制使用75亿加仑的乙醇燃料。
据《经济学人》杂志的报道,在不远的将来,玉米的需求会超过供给,由于玉米价格的飙升,越来越多的农民放弃种植大豆和小麦改种玉米,于是粮价上涨的趋势逐渐蔓延到其他农产品以及饲料、家禽和肉产品。
由于管制的存在,在国内和国外粮价并不相同,在中国农产品价格上涨还有其深刻的原因。有统计数字称,中国有大约1.2亿外出打工的农民工,但只要看春运人数就知道这个数字是被大大低估了,如果再加上一家子都跑去城市而不回老家的人,农民工总数将超过4.2亿人。
有人还担心如果农民都跑去城市,城市能否容纳下,这个担心其实大可不必,因为现在就已经发生了。在农村,如果某人年轻力壮却不去打工挣钱,会被全村人瞧不起,留在农村的基本上都是老弱病幼。在上海近郊,一个本地人就对应着大约八个外来务工人员,这些人在农村原本是靠自产自销解决口粮问题,现在都跑去了城市,他们就要靠外出购买来解决口粮,中国凭空多出这么多张嘴,一下子提高了对粮食的总需求,粮价的上涨是不可避免的趋势。
从世界范围来看,每个国家的人民都羡慕西方发达国家的生活水平,因此也都想要过上同样的生活,比如之前只吃面食,现在想吃牛排。而牲畜饲料都是用农产品加工而成的,平均4单位大豆饲料只能生产1单位的猪肉,也就是说每吃一斤猪肉就等于吃了四斤豆制品。牛肉的转化率更低,大约8~10单位的饲料才能生产一单位的牛肉。
同样数量的农产品,如果给人吃可以养活100人,如果做饲料给牲畜吃,只能养活20个人,这就是农产品价格长期牛市最基本的原因。联合国发表的研究报告认为,2050年世界人口将由目前的67亿人增加至92亿人,到那时人均耕地面积会有同样的涨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