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务处副主任林莎老师在升旗仪式上的讲话

作者(来源): 上海市七宝中学     发布日期:2025-11-03    浏览次数: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期中考试即将来临,如何科学复习、从容应考?今天,我们结合权威的学习理论和实用方法,为大家梳理清晰的备考思路,让每一份努力都能收获实效。

首先,我们要读懂记忆的规律。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告诉我们:遗忘在学习后立即开始,最初速度极快——20分钟后记忆仅保留58.2%1天后只剩33.7%31天后更是仅余21.1%。这意味着及时复习是守住知识的关键,而合理安排复习时间,抓住遗忘临界点反复巩固,才能事半功倍,避免学了就忘的无效努力。

其次,要掌握深度记忆的秘诀。记忆编码理论告诉我们,深层次加工远比浅层次重复更有效。最实用的方法就是动手构建知识树:把零散的知识点串联成面,再将知识面编织成网络,实现知识的结构化。就像我们梳理客厅里的物品那样,把学科知识点按逻辑关联归类,才能真正促进内化,让知识在需要时灵活调取。

还要警惕学习错觉。很多同学觉得知识点看着熟悉就是掌握了,这是内隐语言与外部语言的差异造成的。认知心理学推荐两个破解方法:一是生成效应,主动思考知识逻辑,比如给同学讲题、请教他人,很多灵感会在交流中迸发;二是测试效应,自我提问后,务必把答案完整说出来或写下来,不能仅凭几个关键词就判定自己掌握。这正是费曼学习法的核心——用输出倒逼输入,而学习金字塔也证明,教授他人的记忆留存率高达90%,远胜于单纯听讲和阅读。

备考中,心态的调节同样关键。情绪绩效理论和耶基斯-多德森定律告诉我们:焦虑程度与学习成绩呈倒U型曲线,过低或过高的压力都会损害绩效。适度紧张能刺激大脑高效运转,而过度焦虑则会打乱节奏。请记住,压力不是负担,而是可利用的资源,学会与适度压力共处,才能发挥最佳水平。

同时,我们要明白:休息也是学习的一部分。认知心理学的间隔效应告诉我们,分段学习远比一次性突击更高效。高强度学习不宜超过2小时,之后可以通过听音乐、适度运动或小睡片刻来缓冲,让大脑恢复精力。长期稳定的学习效率,源于合理的精力分配,而非过度透支。

基于这些理论,我们总结出复习四要诀,帮大家精准发力:

第一,回归根本,筑牢基础。所有学科的提升都源于课本,要吃透本质、重视第一次学习;同时强化书写、步骤、术语、单位等细节规范,形成肌肉记忆,避免因细节失分。

第二,构建体系,融会贯通。用思维导图将知识串联成网,化解综合性考题的难点;运用5R笔记法(记录、简化、背诵、思考、复习),梳理史地政等学科的关联点,实现知识灵活调取。

第三,精准复盘,靶向提分。用好错题本进行刻意训练,深入分析错因、针对性补漏,根除常见病;通过限时训练模拟考试节奏,提升答题速度与准确率,避免会做却没时间的遗憾。

第四,调适心态,劳逸结合。接纳适度紧张的情绪,它能激发动力;合理安排时间,既要保证复习强度,也要留出休息、运动的时间,循序渐进积累力量。

最后,针对各学科特性,再给大家提几点具体建议:x

- 数学:重视公式定理的来龙去脉,运用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思想方法;

- 英语:聚焦高频考点、复盘错题,强化词汇积累和语法重点,模拟应试节奏;

- 物理:梳理公式、辨析概念,关注典型题与经典解法,规范解题步骤;

- 语文:熟记重点字词、规范书写,梳理解题思路,作文审题要细、列好提纲,向教材要素材;

- 化学、生物、政治:夯实基础,化零为整形成体系,用好校本资源,术语准确、论证严谨;

- 历史:以时间为轴,理清事件的背景、过程、特征和意义;

- 地理:善用地图和空间结构图记忆,强化非连续文本阅读能力,提升空间思维。

同学们,备考的过程,是知识沉淀的过程,也是能力成长的过程。只要我们遵循科学规律,用对方法、调好心态,把每一次复习都落到实处,就一定能在期中考试中交出满意的答卷。

让我们带着自信和从容,迎接挑战、不负努力!期中考试,我们来了!

谢谢大家!

沪ICP备06054945号
沪公网安备 31011202007746号
版权所有©上海市七宝中学
地址:上海市闵行区农南路22号
沪公网安备 31011202007746号
沪ICP备060549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