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23日星期四下午,在七宝中学东一阶梯教室举行了上海市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的第二十一次活动。此次活动邀请了七宝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梅晓菁老师,她以“从沟通中重新认知自我”为主题,为见习教师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讲座。讲座内容包括两大方面:一是萨提亚沟通姿势;二是沟通分析之PAC模型。梅老师从专业的角度分享了许多具体案例,对见习教师们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能更好地进行沟通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讲座伊始,梅老师以情境引入,在座老师们纷纷投入思考,代入自身,表达想法。从老师们的回答中,梅老师引出不同的沟通姿势,即讨好型、指责型、超理智型、打岔型。接下来分别介绍了各沟通姿势的“语言”、“行为”、“情感”、“自我概念”、“资源”、“常见的心理症状”、“反应”。她通过具体形象的描述,帮助老师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这四种类型的特点和影响。这种深入的理解有助于老师们在实际教学中更好地识别学生的沟通需求,从而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紧接着,梅老师指出姿势背后的心理特征,以及它们如何与真实情境相联系。了解这些沟通姿势不仅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还能帮助个体更好地认知自我,实现个人成长。谈及不同角色下的建议,梅老师娓娓道来,例如超理智者,建议增加对自我和他人的觉察,将情感和个体意识与拥有的才智整合在一起,使其更和谐完善。

第一个话题的最后,梅老师展示出一座“冰山”模型并进行剖析:当我们在海面上观察到一座冰山时,这冰山象征着我们观察到的学生的某个特定行为,或是从学生、家长、同事口中听闻的某些言辞。随后,我们要根据这些观察采取某种应对方式,产生相应的情绪和感受,进而对这个情况形成一个认知,对自己或对方产生一定的期待,同时也可能会思考他人对我们的期待。更深层次的,是我们内心的渴望。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事情可能无法获得认同,这些都与我们内心深处的渴望息息相关。因此,尽管表面上看似只是四种不同的沟通方式,但实际上,深入剖析后会发现,我们内心都希望被看见、被认可,希望自己是优秀的、值得被爱的。这些都是人类最原始、最本能的需求。
此外,梅老师还全面而细致地阐述了沟通PAC理论,即“父母”(Parent)、“成人”(Adult)、“儿童”(Child)三种自我状态在沟通中的独特表现与深远影响。

梅老师通过生动鲜活的学校案例来辅助讲解,比如在学生内部的交流中,有些同学会以“父母”状态展现出尖锐的指责,有些同学会表现出“儿童”式的事不关己;一个工作团队中,当面临项目难题时,领导者以“父母”状态展现出果断的决策和指导,引导团队前进;而团队成员则以“成人”状态理性分析问题,提供有效的建议。梅老师带领大家观看了一个解释平行沟通与交叉沟通的视频,讲解者用精炼形象的语言向大家展示了平行沟通抑或是互补沟通的稳定性,而交叉沟通的模式常常需要一方立场的改变才能顺利进行。
讲座前,梅老师向每位与会老师收集了平时与学生的沟通实例,在活动中,梅老师精心挑选了几段具有代表性的对话,向大家逐句分析了其中教师和学生分别扮演的沟通类型。有针锋相对的交叉沟通,也有循循善诱的有效交流,有主动转变为理智者的学生,也有提供无限情绪价值的智慧教师。每一种沟通状态,都在梅老师细致地剖析下显露出它最深层的心理诱因,大家开始意识到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如何抓住他们真实的情感和现实需求,如何以合适的技巧和状态回应孩子,如何用自己的理智状态,激发学生的客观表达,以达到双赢的沟通目的。

要构建一个和谐的师生交流过程,我们要懂得学生永远渴望来自老师的共情性理解,他们不再需要独自面对生活、学习中的羞辱、焦虑以及其他形式的痛苦,教师作为学生的情感后盾,帮助他们进入有意义的与他人联结的过程,拥有一份值得信任的关系。
本次讲座为新老师们提供了心理学方面的理论支撑,风趣幽默的心理实例也深刻感染了与会老师们,相信各位新老师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会和学生同频共振,触发更多的情感共鸣。
素材:教师发展中心
编辑:孙浩俊
审核:杨 睿
微七中【第1557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