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征途|吴越篇
上海戏剧学院2025年08月18日 18:28

吴越
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1991级校友
获得首届中国电视剧年度盛典女演员奖
任上海电影家协会副主席
在华山路校门的梧桐影里,19岁的吴越背着帆布包,以“专业第一”走进了上海戏剧学院。那天阳光很碎,而多年后的自己会被同一束光照亮,成为无数观众记忆里的“艾鲜枝”,也成为更笃定的自己。
有准备才会有运气
“上戏把‘演员’两个字,郑重地交到我手上。”清晨六点在红楼前的草坪上出早功、调整呼吸、练习发声,这是表演系学生雷打不动的惯例。那时她以为这只是练基本功,后来才懂:当所有目光都集中在你身上时,你能否依旧听见自己的心跳——这是上戏最早给出的考题。
角色的打磨
2022年,她带着《县委大院》回到观众面前。“这戏没有大开大合,全是琐碎日常。”吴越说她把“艾鲜枝”这个角色当做纪录片演,如果她能够跟纪录片里的那些真实的人物的样子接近的话,就算这个试验获得了成功,“我要让观众相信,中国上千个县城里真的有一个女书记叫艾鲜枝”。
为了这句“真的”,她回到母校,坐在排练厅最后一排,看师弟师妹排《天下第一楼》。灯光下,年轻人一遍一遍重来,她突然明白:上戏教她的不是“炸裂式演技”,而是“把生活摁进角色”的耐心。

珍惜每一次机会 学会适应时代
有两句话,吴越想送给学弟学妹:“成功的时候守护好自己,失败的时候不要没有自己。”她说,上戏给了她审美的骨架,也给了她柔软的内脏。“审美让我知道什么是高级的表演;价值观让我在海量信息里,依旧敢慢下来”。

给母校的祝福
应邀参加2025年毕业典礼当天,她看到戴平老师、徐家华老师坐在台上,白发苍苍却目光如炬。“我们读书时,王苏老师还是小年轻,现在也成了‘定海神针’。”那一刻,她像回到19岁,耳边是木楼梯的吱呀声,眼里是先生们永不老去的热情。
“网络时代,海面上浪很大,但别慌。”吴越把父亲写下的侯宝林的诗,转赠给所有上戏人:“艺术是条寂寞的小船,但只要灯塔在,就不会迷航。”灯塔,正是80年的上海戏剧学院。
“愿母校越活越年轻,继续把最真挚的艺术之火交到孩子们手里”。
吴越说,自己最珍贵的奖杯不是“白玉兰”,而是观众看完《县委大院》后的一句:“谢谢你让我们相信,认真做事的人值得被看见”。

审核|上戏党委宣传部
排版|小蕾
本系列访谈由兴证全球基金支持

阅读上戏更多资讯,欢迎访问
https://www.sta.edu.cn/
转载自上海戏剧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