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的思政课|南京研学:追寻红色基因 传承时代使命

作者(来源): 七宝中学     发布日期:2025-08-01    浏览次数:

七宝中学南京研学之旅纪实

行走的思政课|南京研学

追寻红色基因传承时代使命




追寻红色足迹

今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这一镌刻着历史伤痛与和平荣光的特殊年份,七宝中学30名优秀学生代表在金亚伦老师的带领下,赴南京开展研学活动。这场研学以“追寻红色基因”为核心,通过实地探访与沉浸式体验,让学生们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中,重新理解“家国情怀”的分量。



仰“天下为公” 锚定革命初心




抵达南京后,同学们怀着肃穆之心,奔赴此行首站——矗立于紫金山麓的中山陵。这座承载着近代中国革命理想的建筑,是红色基因的重要精神坐标。

每一级台阶都承载着孙中山先生“振兴中华”的理想。登顶陵寝平台,“天下为公”四个鎏金大字熠熠生辉。正是这份“为天下人谋幸福”的初心,点燃了中国近代革命的火种,也成为红色基因中“家国情怀”的源头。




鉴历史兴衰 淬炼自强之志





傍晚,同学们来到灯火摇曳的秦淮河畔,感受这条流淌千年的河流,这里不仅是文化的载体,更是历史的镜鉴。秦淮河的波光中,清晰映照出“落后就要挨打”的惨痛教训。同学们驻足沉思:红色基因从来不止于革命年代的热血沸腾,更包含着“以史为鉴”的清醒认知。唯有自强不息,方能守护文明的血脉;唯有精进不休,方能避免历史的重演。这份认知,让秦淮河的夜色不再是怀古的凭栏,而成为鞭策当代青年“强国有我”的精神图腾。




铭苦难记忆 凝聚和平之力





第二天,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灰色建筑群在晨光中更显凝重。馆外水池里,同胞挣扎的雕塑凝固着1937年的至暗时刻;馆内,泛黄的照片、冰冷的数字、幸存者的泣血证言,将那段民族伤痛赤裸裸地铺展在眼前。同学们以“无声行走”的方式进入展馆。在遇难者人数石壁前,同学们拍下“300000”字样,感慨道:“和平不是理所当然的,需要一代代人去守护。”




沐盛世安宁 践行青年担当





离开纪念馆,玄武湖的宁静与纪念馆的沉重形成鲜明对比,碧波映照着古老的城墙。正是无数先辈的牺牲,换来了如今的岁月静好。同学们在亭台间感受六朝风华,更清晰认识到:红色基因的传承,从来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具体的行动。此刻的宁静,是对“守护和平”最生动的诠释;而青年一代的每一步前行,都应是为这份宁静续写的担当篇章。唯有将个人奋斗融入国家发展,方能不负先烈用生命换来的和平。

 

80年前,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为人类带来和平曙光;80年后的今天,南京研学之旅让红色基因成为青年前行的精神坐标。从中山陵 “天下为公” 的初心传承,到纪念馆“铭记历史”的深刻警醒;从秦淮河“自强不息”的历史启示,到玄武湖“守护和平”的实践担当,同学们感慨道“历史不是遥远的故事,而是需要我们用青春去回应的课题。”





      特别鸣谢本次活动中主动承担

      相关工作的临时班委:            


班长

    高二3班姚晗森

    高一7班李君慧

视频组

   高二7班马希悦

   高二7班竺智麟

高一6班王涛

   高一8班曹子轩

     高一11班李申泽

通讯组

   高二1班甘欣悦

   高一4班王珞瑜

     高一10班李沛珊

生活组

   高二6班郑贞绚

   高二6班李奕馨

   高二6班陈曦苒

   高一6班纪安然

以下为视频组倾情制作的活动视频,未能实地参与本次研学活动的同学们快来体验一场线上研学吧!





NED



素材:学工部、德研所、团委

撰稿:甘欣悦、王珞瑜、李沛珊

指导:金亚伦、朱思天

编辑:司明嘉

核:岑   哲

 微七中【第1897期】

沪ICP备06054945号
沪公网安备 31011202007746号
版权所有©上海市七宝中学
地址:上海市闵行区农南路22号
沪公网安备 31011202007746号
沪ICP备060549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