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情谊深,研学共成长 ——七宝中学教育集团师生赴云南省大关县研学实践活动

作者(来源): 七宝中学     发布日期:2025-07-10    浏览次数:

山海情谊深

研学共成长



七宝中学教育集团师生

赴云南省大关县研学实践活动



启程·两地四校的山海之约

2025年暑假,由七宝中学、七宝鑫都、七宝浦江师生组成的研学团队跨越山海,奔赴云南省昭通市大关县,重续前缘、共舞新篇,开启这场关于山与水、人与情的研学之旅。


7月2日早晨,师生一行30人跨越一百三十余级台阶,在朝阳与微风中登临大关一中的大门,穿过错落有致的教学楼,感受到了大关师生的热烈欢迎。在礼堂中,四校师生开展了见面会。


首先大关一中与研学团队的老师们依次致辞,希望此次研学活动能够让同学们走入大美昭通,领略大山深处的磅礴景观与独特民风,在学术活动中促进教育理念的交流,在社会实践中深入研究大关发展现状,加快形成资源互补、优势共享的共同发展格局。


团队的学生代表们从人文研究创新精神、课程文化、魅力节庆、缤纷社团四个板块进行宣讲,生动介绍了深厚的人文底蕴与多彩的校园生活,大关一中的学生代表则介绍了大关县独特的地理风貌与人文特色,并回顾与展望了两校研学实践活动的发展历程,进一步促进两地合作发展,共筑沟通桥梁。


研学团队的同学们在实践历程中感受到了教育帮扶的力量与温度,亦在未来展望中感受到肩负在青年身上的责任与担当。






领略·沪滇协作的真切回音

在深入探索大关组团式教育帮扶壮丽篇章的课题中,研学旅途的第一站意义非凡地定格在了大关一中校园内。这里有抬眼即见的重峦与云雾,这里亦有遍撒校园的欢歌与脚步。

校史馆内,曾用于复印试卷的雕版印刷机、统一报时的金属钟表、记述工作的文件……它们身上锈蚀的痕迹诉说着过往的探索与艰辛;校友赠送的书画、美育建设的艺术作品、学生制作的教学模型……它们焕发的鲜活力量则昭告着如今的新生与发展。展览的最后,一曲名为《梦幻树》的校歌描摹着银杏叶伴随大关一中的春风轻舞,更镌刻着大关一中从筚路蓝缕到辉煌腾飞的历程。


步入校园,早晨的阳光为校园披上金纱,在团委老师的带领下,师生一行在校园风貌中更加切实地领略到沪滇协作的实践成果。信息机房、美术教室、多媒体小剧场见证着校园发展的脚步愈走愈远,上海援建的篮球场、三十八年等待而来的操场铭记着帮扶的意义。错落的教学楼间是来来往往三万多学子的青春足迹,八十余年的校史背后是生生不息的奋斗精神。


来自上海的帮扶让大关一中的发展走向新的篇章,更先进的教育模式让跨越大山成为可能,教育帮扶真真切切阻断了贫困的代际传递,为大关县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探索·山川溶洞的瑰奇壮阔

带着地质文旅的课题,研学团队来到黄连河瀑布群与山海洞景区开展考察,见识书本上白纸黑字的知识如何化为生动的实践探索。

密林遮掩的黄连河景区以重峦叠嶂与飞瀑流泉揭开地貌的面纱。四亿年前的海洋,裹挟着土壤与沙砾,沉积出山体的岩层,经由岁岁年年的累积塑造出如今黄连河的巍峨,岩石或坚硬或柔软的质地在流水的剥蚀下被雕琢出千姿百态,白练自天而降,跨越层层台阶,激荡起浪花朵朵与水雾层层,于崖壁下滋养出七彩的苔藓,于深林中回响出自然的乐章。


而以《山海经》为主题的山海洞景观将神话与地质的故事娓娓道来。同学们领略神话雕塑与沉积岩地形的相得益彰,后羿射日、禹杀相柳、精卫填海等故事在岩石的衬托下浮现出壮丽的景象;同学们亦见证碳酸钙与水在自然鬼斧神工下的精妙平衡,塑造出如珊瑚团簇的石笋、从天而降的钟乳石、贯通天地的石柱,在光怪陆离的布景中神秘而幽静。


置身于瑰奇壮阔的地质画卷,书本上流水、岩石、植被的知识瞬间变得无比鲜活。这不再是被动的记忆,而是主动的探索与验证,是真正的“知行合一”。



体验·筇竹产业的前世今生

筇竹,节高而实心,庄重而质朴,自两千余年前记述于《山海经》,历经丝绸之路,经由几千年的岁月,在如今的产业化下成为大关人的经济命脉。

在筇竹科普馆中,师生们认真聆听了讲解员关于筇竹的介绍,大关以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养育出“人无我有”的筇竹,以其笋的鲜美营养、竹的坚韧骨突的特点,成为大关的“一县一业”,而在产业组织化、园区建设、品牌抢注等战略下,大关已逐渐占据产业制高点,化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而在筇竹产业园区,同学们则真实感受到了筇竹的加工工艺与各大产品。古色古香的桌椅与屏风、精致小巧的笔架与火匣……其细腻的触感、独特的肌理与精美的工艺,皆出自骨突坚韧的筇竹与匠人们的巧手之中;同学们参观了车间内的工人打造一件件艺术品,亦体验了筇竹的初步加工,将竹节用火烧热后弯折、适当用水冷却塑形,为后续加工作基础。


这道青翠摇曳、属于大关的独特风景线,使得大关筇竹产业发展的基因得以解码,对当地全力推进的“一县一业”特色产业建设有了更为立体的认知。




感受·彩云之南的风土人情

大关县的夜市经济是一道不可忽视的风貌。绵延的步道旁是各式各样的云南特色景象,从油糕、饵块的特色小吃,到套圈、泥人的经典游戏,夜市经济的形式不仅大大促进当地群众销售与购物,降低了交流门槛,而且在保留当地特色的基础上吸引外来游客,刺激了不同产品的创新形式,与现代化的旅游业接轨,共同助力地方经济发展。


而在昭阳古城,研学团队开启了难忘的文化之旅。师生参观了辕门口广场的“共赴国难”纪念碑和雕塑,见证了滇军在台儿庄战役中的英勇事迹;古城内的各类古玩、字画、奇石琳琅满目,让众人看到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创新融合。


这不仅是昭阳古城历史底蕴与现代活力的生动展现,也见证了文旅融合如何助力地方经济发展。这座古城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生动样本。




总结·师生交融的和谐乐章

7月4日下午,以“山海情谊深,研学共成长”为主题的上海市七宝中学教育集团大关研学实践活动总结会在大关一中礼堂举行。

首先,由七宝中学教育集团的三校学生代表与教师代表进行发言,他们纷纷表示此次大关行是非常宝贵而难忘的体验,这次研学不仅是观赏云南风光的独特经历,更是对大关一中、大关县的发展脉络深入肌理的探索,在地质文旅、一县一业及教育帮扶的课题实践中体悟到大关人的艰辛与顽强。


接下来,同学们带来节目汇演。浦江分校的相声中满满的谐音梗与高超的顺口溜博得一众欢笑;鑫都以一首《隐形的翅膀》与舞蹈鼓舞两地师生,以乐观的精神斗志昂扬的面对苦难险阻;七宝中学《改变自己》与《最炫民族风》的串烧不仅唱出独属于少年的生命力,更在多民族不可分割的情感交织中唱出大爱,共筑和谐乐章。

最后由大关一中王学文副校长作总结,他对七宝中学教育集团的学生们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正是来自上海的多方位帮扶与云南自身坚持探索新路相结合,才能达成更好的沪滇行动,才能共同发展、共筑大同。



“山海自有归期,风雨自有相逢。”这场为期四天的研学转瞬即逝,但其所留下的,不仅仅是相机中的照片,更是一份连接东西两地四校的深情厚谊。这场经历,让同学们对“沪滇协作”这四个字有了超越书本的实感——它关乎改变,关乎希望,更关乎无数个梦想。

在大美大关,同学们感受山、感受水、感受瀑布在脸颊跳舞的清凉;见证人、见证情、见证这座山城永远如朝阳般的生命力;领略亿万年土地的厚重与深沉,亦品味土地上养育的人们的坚忍与鲜活。

山水有相逢,来日皆可期。愿沪滇两地的这份联结,如乌蒙山脉绵延不绝,如黄连河水滚滚向前!



NED

素材:学工部 德研所 团委

撰稿:李一帆 方恺源

指导:朱思天

编辑:司明嘉

核:岑   哲

 微七中【第1889期】

沪ICP备06054945号
沪公网安备 31011202007746号
版权所有©上海市七宝中学
地址:上海市闵行区农南路22号
沪公网安备 31011202007746号
沪ICP备060549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