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籽平台学生主理人高一17班努尔巴合提:《浦疆情深·同心同行》

作者(来源): 上海市七宝中学     发布日期:2025-06-16    浏览次数:

浦疆情深·同心同行——感恩节活动总结发言稿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高一17班的努尔巴合提。今天站在这里,我想用三个词概括我们刚刚结束的“浦疆情深·同心同行”感恩节活动——“感恩”“创新”“传承”。这不仅是一次校园活动的总结,更是一段关于青春、文化与时代共鸣的深刻记忆。

一、初心:以感恩为底色,架起民族团结的桥梁

感恩节的校园里,我们种下了一颗特殊的种子。这颗种子,源于二十多年来学校“结对共建”的传统,更源于我们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深刻理解。当新疆班与本地班的同学们第一次通过“心愿卡”写下自己的名字、兴趣与期待时,300张卡片像300颗跃动的火种,在教学楼中庭的“友谊树”上汇聚成光。那一刻,我感受到的不仅是新朋友的温度,更是一种跨越地域、文化乃至语言的信任——原来“团结”从来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两个不同背景的人愿意伸出手,说一句“你好,我想认识你”。

二、创新:当科技遇见文化,碰撞出时代的光

如果说“心愿卡”是破冰的起点,那么接下来的活动,则是一场科技与文化的“双向奔赴”。

在艾朗华老师的指导下,我们第一次尝试用人工智能软件绘制海报。当新疆的古尔邦节篝火与上海的元宵灯会在同一张画布上亮起,当手抓饭的香气与小笼包的烟火气在像素间交融,我突然明白:科技的意义从来不只是“炫酷”,而是让不同文化以最直观的方式“看见彼此”。

而另一场“双城故事”的录制,则让这份“看见”有了声音的温度。在张艺德老师的镜头前,结对同学们用视频讲述家乡的故事——有人展示新疆大漠的星空与驼铃,有人分享上海石库门的烟火与弄堂;有人捧出馕饼的香气,有人描绘小笼包的褶皱。当这些画面与声音在“梦工厂”剪辑成册时,我们忽然发现:原来“家乡”从来不是遥远的概念,而是彼此眼中闪烁的好奇与向往。

更让我震撼的是陶艺工作坊的“碎瓷重生”——我们用AI优化设计,将“仁、义、礼、智、信、和、爱、国”八个字刻入瓷砖,用高温熔铸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捧着亲手烧制的作品时,同学们触摸到的不仅是陶土的质感,更是“民族团结”四个字沉甸甸的分量。

而星空下的露天电影,则让这份创新有了更温暖的注脚。当《燃动少年》的冰球少年们在银幕上挥洒汗水,新疆班与本地班的同学们并肩坐在操场上,九星家园的居民也在自家阳台上一起观看。那一刻,思政课不再是课本里的文字,而是星光下共同的呼吸;民族团结也不再是口号,而是我们共同被光影触动的瞬间。

三、传承:二十载初心如磐,新时代再谱新篇

作为“结对活动”的参与者,我时常在想:为什么这项传统能延续二十余年,依然鲜活?答案或许藏在艾朗华老师手把手教我们操作AI软件的眼神里,藏在张艺德老师深夜剪辑视频的背影中,,更藏在每一代七中人“用心续写”的坚持里。

今天的我们,用AI技术为传统注入新意;明天的我们,或许会在更广阔的舞台上,成为连接科技与文化的桥梁。就像活动中一位本地班同学说的:“以前我觉得新疆很远,现在我知道,只要我们愿意,山海皆可平。”

结语:做民族团结的追光者

亲爱的同学们,这场活动让我深刻体会到:真正的成长,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心灵的丰盈。我们因感恩相遇,因创新相知,因传承相守。愿我们永远记得——

“民族团结”不是一句标语,而是每一次真诚的握手;

“科技创新”不是冰冷的代码,而是让文化绽放温度的魔法;

“时代青年”不是遥远的标签,而是我们此刻共同书写的答案。

最后,请允许我代表全体同学,向每一位为活动付出的老师、同学,以及九星家园的居民和闵行区电影放映队致以最深的感谢。是你们,让这场跨越山海的情谊,在科技与人文的交响中,谱写出属于我们的青春乐章!

谢谢大家!

沪ICP备06054945号
沪公网安备 31011202007746号
版权所有©上海市七宝中学
地址:上海市闵行区农南路22号
沪公网安备 31011202007746号
沪ICP备060549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