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心聚力启新程 攻关克难书新篇 ——上海市第五期“双名工程”化学学科“攻关计划”周国亮团队首次活动 暨开班仪式顺利举行

作者(来源): 上海市七宝中学     发布日期:2025-05-20    浏览次数:

2025115日下午,上海市第五期双名工程化学学科攻关计划周国亮团队首次活动暨开班仪式在七宝中学顺利举行。

七宝中学党委书记、校长朱越,复旦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化学系教授孙兴文,上海市教育考试院命题办主管、化学学科秘书李子明,上海民办浦东交中初级学校党委书记、化学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李可锋,松江二中副校长、化学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余方喜,上海中学教务处副处长、化学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李锋云,区高中化学教研员、区高中化学骨干教师基地主持人陆艳等专家导师莅临指导。

活动开始,团队负责人周国亮老师详细介绍了项目方案——《化学拔尖创新人才贯通培育的实践研究》。该方案立足于化学通识课程、化学强基课程、化学实践课程三大模块,旨在构建中学阶段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性通识课程体系,并积极探索AI辅助下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育测评模型,力求实现全面实施与个性培育的有机统一。

与会专家导师对项目方案给予高度评价,并从不同角度提出了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陆艳老师指出,工作室是个人成长的加速器和催化剂,并强调实践中研究,研究中提升,提升中反思,反思中创新的重要性,期待在专家引领和团队努力下,不断取得新成果,助力拔尖创新人才贯通培养。

 

 

李锋云老师分享了自己在上海市“双名工程”化学学科基地的成长经历,强调了优秀团队在推动个人专业化成长中的关键作用。他鼓励团队成员要不断积累经验、产出成果,依托团队协作效能形成的教研共同体,能够有效促进教学实践积淀与研究成果转化的双向循环。

余方喜老师指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国家教育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充分肯定了构建拔尖创新人才早期测评模型的必要性,建议从识别选拔机制、跟踪评价体系、以及相关指标要素等角度深入思考。此外,他建议项目开展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视课程资源的建设,并注重经验总结和成果提炼,聚焦关键问题,分阶段产出研究成果。

李可锋老师从阅读、教学实践和学术写作三个维度为团队成员提供了宝贵建议。他鼓励大家广泛阅读,从中汲取灵感,并将所学应用于教学,设计具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梯度式、进阶性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同时,他还强调了学术交流的重要性,鼓励团队成员将研究过程和成果提炼成文章,通过更广泛的交流,不断反思和提升研究水平。

李子明老师强调,科学创新潜质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他建议项目组从培养目标、评价体系和测量方法等多个维度入手,系统性地研究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路径。尤其要重视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发展和能力提升,并以此为依据,从根本上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孙兴文教授以复旦大学通识课程为例,阐述了化学学科在国家发展和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战略地位。他对项目组利用AI技术构建拔尖创新人才早期测评模型表示赞赏,并建议在评价指标和要素制定时,注重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同时依托实际应用场景持续优化和迭代。此外,他还鼓励团队深入研究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积极探索跨学科案例开发,为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提供实践支撑。

最后,朱越校长对各位专家莅临指导并提出的宝贵建议表示衷心感谢。她勉励团队成员要心无旁骛、潜心研究,并指出在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过程中,始终坚持正确的质量观和育人观,牢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努力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拔尖创新后备人才。

聚力攻关,筑梦启航。相信在专家导师们的悉心指导与周国亮老师的带领下,团队成员一定凝心聚力,笃行不怠,以课程开发为抓手,聚焦教学研究与创新,扎实推进贯通培育课程建设,为拔尖创新人才贯通培养提供实践经验。

 

沪ICP备06054945号
沪公网安备 31011202007746号
版权所有©上海市七宝中学
地址:上海市闵行区农南路22号
沪公网安备 31011202007746号
沪ICP备060549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