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在复旦的校园里,在你的身边
有这样一群人
他们追求卓越,永葆趣味
他们严谨求知,乐享生活
他们勇攀高峰,全面发展
他们锐意进取,满怀热情
他们做着卓越的事业,又不失有趣的灵魂
以自立自强之志,拓人生奋进之路
宝藏复旦人专栏
推出“自立自强、卓越有趣”特辑
在这里遇见自立自强、卓越有趣的复旦人
为你解码他们背后的成长故事
和卿小云一起来探索吧!
他是实验室里的"科研狂人",也是中小学生们眼中的“科普达人”。连续三年国奖、发表两篇SCI论文,从复旦到哈佛,他带着计算化学的"导航图"探索分子奥秘,又转身在大神辅导班为同学点亮化学的"技能树"。这个化学系男生,正在用试管盛装热爱,用方程式配平青春。
他是复旦大学化学系化学专业2021级本科生徐乾翔,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自立自强、卓越有趣的复旦学子,聆听他的故事。
全文5159字
阅读约需16分钟

徐 乾 翔
化学系
复旦大学化学系2021级本科生,连续三年绩点专业第一,连续三次获国家奖学金。曾担任校团委组织部队伍建设办公室副主任,化学系分团委组织部部长等职务,学术表现优异;在校期间,他加入贺鹤勇与岳斌教授课题组,参与两篇SCI论文发表,作为本科生代表在化学与材料学院“瑞清”创新论坛暨校庆119周年学术报告会上做口头报告。参与化学系实验课程创新项目,组建团队开发基于人工智能的Ne原子和H2+离子碰撞反应势能面构建项目,实验课题已经投入物理化学实验本科教学,实验论文以第一作者身份投递至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前往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与哈佛大学进行交流访问,研究蛋白质动力学与抗生素耐药性进化等生物物理学基础课题。他在学习之余也积极服务同学,担任“化学大神答疑”团队的负责人,帮助搭建了化学学习与答疑的平台,对于化学问题答疑解惑。未来即将前往麻省理工学院继续攻读化学博士学位。


我的应对方法主要是做好时间管理,提前规划每个任务的截止时间。如果时间比较充裕的话,我会给自己设定比实际要求更高的完成标准——比如两个月后的大作业,我会要求自己提前到一个月内甚至两周前完成。这样预留出缓冲时间后,就不用在最后关头手忙脚乱地赶工了。
当手头积压了多件紧急事务时,我会按“四象限法则”给任务排序:先处理既紧急又重要的事,比如第二天就要交的作业方案或学生活动筹备,把这些优先解决后再逐一安排其他事项。这种处理方式让我的学习和工作效率提高了不少。
在保持学习动力方面,我始终提醒自己本科阶段的核心是探索可能性。我不希望过早限定自己的发展方向,所以对每门专业课都保持认真态度——通过广泛接触各领域知识,了解不同学科的细分方向,为后续选择积累判断依据。这种“广泛试错”的心态让我享受学习本身,即使要接触大量跨学科知识也乐在其中。
学习方法方面,我特别推荐“思维导图笔记法”。每门课程我都会先建立知识框架,再把每个章节的重点填充进去。这个过程就像给大脑安装导航地图,既能避免知识盲区,期末复习时也能快速定位薄弱环节。现在每次整理这些思维导图,都像在搭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大厦,特别有成就感。

⬆️徐乾翔作为本科生代表在化学与材料学院⬆️
“瑞清”创新论坛暨校庆119周年学术报告会上做口头报告

我的科研之路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刚进课题组时,赶上师兄师姐集体毕业,同期进来的都是和我一样的新手小白。组里当时没有高年级学生带,我只能硬着头皮自己设计课题,拿着方案反复和导师讨论,再摸索着做实验验证。其他课题组的同学慢慢跟着师兄师姐做出成果,而我却一直在原地踏步,那一年半的时间非常难熬。
当时确实有过自我怀疑,觉得是不是选错方向了,或者自己根本不适合科研。但咬牙坚持下来后发现,这段“空窗期”反而给了我最扎实的训练。为了找出问题,我学会了用文献搭建研究框架,能像拼图一样把不同领域的知识整合成实验方案;每次失败都会逼着我创新测试方法,最宝贵的是培养出了“失败免疫力”,遇到异常数据不再沮丧,而是学会顺着线索调整参数,甚至推翻原有假设重新设计实验。
这些积累在大三迎来了收获。我与师兄师姐合作开展了两个课题,此外我还利用过往实验的经历完成了一门人工智能与化学相结合的本科课程设计,目前该课程设计已经投入物理化学实验本科教学,相关的论文也正在撰写当中。

我的海外学术交流经历与导师的支持密不可分。尽管本科导师主要从事化学催化研究,但他特别强调本科阶段应构建跨学科认知体系。以化学生物学领域为例,他指出该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并建议我无需局限于其课题组,应积极探索多元研究方向。鉴于国内化学生物学学科发展尚处起步阶段,经与导师深入探讨,我决定通过国际交流拓展学术视野,深入了解该领域的国际前沿动向。
大二暑期,我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参与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研修。在与老师们的学术互动中,系统认知了化学生物学的学科内涵与发展脉络。这次学习经历使我明确将化学生物学作为未来深造方向,并于大三暑期进入哈佛大学开展为期六个月的科研实践。
我在哈佛大学加入的课题组呈现出高度学科交叉特征,深度融合了生物物理、化学计算与人工智能技术,与我构想的复合型研究模式深度契合:以计算技术辅助化学实验设计,通过物理模型优化生化研究路径,借助人工智能推演复杂体系规律。这种跨学科思维范式使我深刻认识到,科研突破往往源于不同知识体系的碰撞,打破学科思维定式有助于催生创新解决方案。课题组还要求研究者系统梳理领域核心命题,基于现有理论工具与创新兴趣点凝练科学问题,通过模型推演与实验验证形成研究闭环。这种训练强化了我的问题导向思维,未来,我将计划赴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化学博士学位,期待在更前沿的学术平台深化跨学科研究,探索化学-生物-计算技术的融合创新路径。

⬆️徐乾翔在哈佛大学交流期间进行实验⬆️

在这段经历中,我最难忘的是有位日语系的同学,他萌生了将日语与理科学科相结合的念头。于是,在大四那年,他决定挑战自我,开始学习自然科学的专业基础课,比如“普通化学”和“现代生命科学导论”。由于他之前没有任何理科背景,这些课程对他来说显得特别抽象难懂。
为他提供化学大神答疑服务的过程中,不仅仅只是帮助他解决学习上的疑惑,更能够借此机会提升自己。在给他讲课的过程中,我们也在重新巩固和梳理自己的基础知识。就像费曼学习法所说的那样,有时候你以为自己已经学会了,但在给别人讲解的过程中,才会发现其实还有很多细节自己并不清楚,或者只是蜻蜓点水地一带而过。只有真正能把知识讲给别人听,让别人听懂,才算是真正掌握了这门学科或这门课程。
就这样,我们的团队和这位日语系同学每周都会定期进行教学和答疑,这个过程对我们双方来说都是一种互相促进的成长。到了学期末,他已经从一个对化学一窍不通的小白,成长为了普通化学的佼佼者。看到他的进步,我们感到非常开心,同时我们也从中收获了很多。

如果对本科的知识已经有了一些提前的了解,我觉得大家可以先根据自己的兴趣,尝试去做一些基础的工作,看看自己是真的喜欢这个方向,还是因为对其他方向不够了解才做了选择。
对于其他同学,我建议主要还是先进行专业课的学习。因为通过专业课,我们才能更深入地了解这个学科的不同科研方向,以及它里面更细分的一些领域,然后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并加入相应的课题组。
加入实验室后,最重要的是要能和导师、师兄师姐一起,完整地参与一个课题,从前期调研开始,到方案设计,再到后来的实验展开,最后到论文的撰写,这么一条清晰的脉络经历下来,我觉得对于同学们科研思维的形成是非常有益的。
比如我们化学专业进实验室后,最主要需要学习的就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实验技巧,因为不管是做合成还是做催化,实验都需要对一些细微条件进行精准操控。另一方面就是仪器的测试,我们要更多地去了解这些仪器,学会怎么使用它们,这样才能更好地分析我们合成出来的材料、化合物,或者通过催化反应得到的结果,甚至是在生物体内得到的新蛋白质等。

我觉得这些跨界的技能最终可能促使我形成了进行跨学科交叉融合的科研想法。我从大一开始就自学数学建模,也参加了三年的数学建模竞赛。在这个时代,计算和人工智能是不可或缺的,如果不去拥抱这些新技术,时代可能就会把你抛在后面。所以,把人工智能、计算融入到化学科研当中,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通过人工智能和化学的交叉融合,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化学理论背后的原因。毕竟,化学到目前为止还是一门经验性科学,很多实验结果都是基于经验推导出来的。而人工智能能够通过高维分析,从不同的维度去剖析这些结果是怎么得出的,这和化学实验非常契合。
另外,像英语演讲大赛这样的跨界技能,对我来说更重要的是锻炼了我与他人交流以及展示自己的能力。在化学科研的各个方面,如何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如何进行交叉融合,都是非常关键的。比如,如何把你的实验课题清楚地讲述给别人,乃至用英文参加学术会议,这些都是必备的技能。无论是数学建模大赛还是演讲大赛的能力,都帮助我更好地展示自己的想法,让我在和别人进行科研讨论时,能够碰撞出更多的火花,达到更好的结果。

我觉得对于化学这类理科专业,目前首要的任务就是进行科普。大概10年前,大家一提到化学就满脸迟疑,总觉得化学就是有毒、有害的。但现在,随着科普工作的深入和教育水平的提高,大家慢慢开始意识到,化学其实是我们生活的好帮手,比如化妆品、洗发水、沐浴露,还有胶水这些,都是化学品的功劳,它们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所以我想科普是很重要的,让大家更全面地了解市场上那些生活用品、药物等等,知道化学其实和我们息息相关,我们不应该害怕它,而应该正视它,学会如何正确对待和使用化学制品。比如,我之前就写过一篇专栏,教大家如何正确使用消毒剂,避免几种消毒剂混用对身体造成伤害。
对学生和家长进行化学普及和科普也特别重要。现在有人说化学是“天坑”专业,但化学作为基础学科,它的地位是不可撼动的。就像我前面说的,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化学。读化学专业也在科研方面能够有更多的可能,比如通过研究找到新的蛋白质靶点,进而开发出新药,为社会做出贡献。我在哈佛的课题组就是研究进化如何导致抗生素耐药性的,通过这个过程,我们能更深入地了解进化和耐药性形成的机制。
所以,通过科普教育,我想让大家看到化学的积极面,知道它能给我们带来什么,而不是仅仅因为它被认为是“天坑”专业、需要付出很多努力,就放弃学习和教育。相反,我们应该用自己的经历和经验,为那些对化学感兴趣的同学种下一颗种子,鼓励他们追随自己的兴趣,而不是随波逐流地去学一些别的东西。

⬆️徐乾翔在睦邻中心进行化学科普实验⬆️

作为本科生,我认为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自己专业的课程,因为在这个大环境下,跨学科融合是大势所趋。就我个人经历而言,在本科期间,除了必修的专业课,我还会有计划地去旁听或选择一些我感兴趣,或者我认为对未来科研和工作有帮助的外专业课程。
比如,我就旁听了很多物理系和生科院的课,像生科院的《生物物理前沿导论》,还有物理系的《热力学与统计物理》等课程。复旦提供了这么丰富的课程资源,我们当然要善加利用。不管是课程学习还是科研方面,复旦都给了我们很多支持。本科生有很多书院导师,化学系还会分配系里的导师,我们应该积极主动地去和他们联系、交谈。虽然我们不一定会加入他们的课题组或者与他们合作,但经验丰富的老师就像我们的朋友一样,能给我们未来的方向提供一些指导,让我们能够沿着一条比较清晰的道路前进。
另外,对于那些有志于出国的同学,复旦还提供了国际交流的机会。每年都会有去全世界各个国家的校际交流活动,而且很多院系(比如化学系),都有像“拔尖计划”这样的资助项目,支持本科生去外校或国外的学校进行访问交流。这样的机会可以让我们拓展视野,提升国际交流能力。

我现阶段的核心目标是继续在化学领域攻读博士学位。在认知层面,我始终认为知识积累虽构成学术根基,但唯有深刻把握学科本质并抱有热忱,方能支撑漫长的学术长跑。正如罗曼·罗兰所言“生活中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对待化学学科亦当如此——需穿透公式与数据的表象,理解其揭示自然规律的本质魅力,建立超越功利的精神联结。
而我的学术愿景,在于运用跨学科融合优势构建创新研究范式。通过整合生物物理、计算化学与人工智能方法,期望突破传统研究路径的线性思维,形成多向交互的科研模式。我深信,当学术追求与社会需求形成共振,科研创新将迸发更强劲的生命力。

⬆️徐乾翔作为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代表⬆️
在化学系本科新生大会上发言

人生就像航海,需要多打几个锚点才稳当。我见过不少同学,把绩点、科研当成唯一目标,结果遇到实验失败或者申请失利,整个人就陷入自我怀疑的漩涡。希望学弟学妹们除了专业之外,给自己留些“备用港湾”,比如定期旅行看看世界,或者培养点兴趣爱好当精神充电站。兴趣才是持续输出的核动力,人生也不是单线程任务,希望大家趁着年轻多给自己打几个锚点。当未来某个方向暂时搁浅时,转头看看其他锚点,或许会发现意想不到的转机。毕竟,真正热爱的事情,早晚会像磁石一样把你引回正轨。
★
所获荣誉
· 2021-2022学年 国家奖学金
· 2022-2023学年 国家奖学金
· 2023-2024学年 国家奖学金
· 2021年 复旦大学新生奖学金二等奖
· 2022年 复旦大学化学系索尔维奖学金
· 2021年 复旦大学化学系“瑞清”基金新生奖学金
· 2023年 上海市大学生实验创新设计大赛二等奖
· 2024年 第二届复旦大学化学实验创新设计大赛特等奖
· 2023年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上海赛区二等奖
· 2022年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上海赛区三等奖
· 2022年 外研社·国才杯英语演讲大赛复旦大学校选赛二等奖
· 2022年 复旦大学优秀共青团员、优秀共青团干部
· 2023年 复旦大学优秀共青团员
· 2022年 复旦大学优秀学生
· 2023年 复旦大学优秀学生
溯光工作室✨
“溯光”网络育人工作室,是复旦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指导的网络育人工作室之一。我们顺着星河溯流而上,寻找每一位闪闪发光的复旦人。相信有一天,你我皆会成为光!
图文转自 | 复旦卿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