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人生
在“卡脖子” 的领域突围
陈学锋研究员的科研之路始于对材料的热爱与执着,他始终聚焦于铁电、反铁电陶瓷材料的研究,带领团队突破了多项“卡脖子”技术:反铁电材料的 “电魔梯模型”:解决了材料充放电寿命短、稳定性差的难题,为新能源器件提供了核心支撑;低介反铁电材料的量产:打破国外垄断,实现关键材料的自主可控;航天材料的“保驾护航”:他们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嫦娥六号”,“天舟七号”等国家重大工程,用材料科学筑牢科技强国根基。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材料就像科技大厦的地基,看似平凡,却决定了建筑的高度。”


成长感悟:珍贵的人生启示
在报告的“几点感悟”环节,陈学锋研究员分享了他宝贵的人生智慧:
家国情怀:科研人的底色
“弱国无科技,强国需支撑。”他回忆起团队为航天任务攻关的经历,强调“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使命感。这不仅是科学家的担当,更是当代青年应有的格局。
自主创新:突破 “卡脖子” 的关键
面对我国在高端电容电阻领域的技术短板,他坦言:“核心技术买不来,必须靠自己。” 从“跟跑”到“并跑”,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持续突破。
团队精神:独木难成林
功能陶瓷的研发涉及数十道工序,需要团队协作攻关才能做精做强。“每个人都是链条上的关键一环,只有凝心聚力,才能攻克世界级难题。”
终身学习:应对变化的法宝
他鼓励同学们:“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坚持才能让热爱开花结果。”陈学锋研究员以自身经历回应:“科研的魅力在于解决问题的过程,而青年的潜力在于敢想敢闯。”他还寄语同学们:“无论选择哪个领域,扎实的学识、家国的情怀、开放的心态,都是你们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家校共育
为成长搭建多元舞台
本次活动是七宝中学“我的成长之路”项目的缩影。通过邀请各行业家长走进校园,学校希望打破学科壁垒,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故事中感受社会需求,在家长导师成长故事的感召下树立远大理想。正如陈学锋研究员所说:“每个行业都需要脚踏实地的耕耘者,而你们,就是未来的希望。”
一场报告,连接了科技前沿与青春梦想;一次对话,传递了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期待更多家长加入“家长导师”行列,用自身经历为七宝学子的成长之路添砖加瓦,共同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青春华章!

学生观后感
学生观后感
素材:学工部 德研所
撰稿:朱思天
编辑:司明嘉
审核:杨 睿
微七中【第178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