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大思政
问题1:什么是大思政?
习近平总书记说: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对于同学们来说,大思政课意味着课堂变大变广了,老师在身份上变得更多样了,内容也变地更丰富更好玩了。
问题2:我们的大思政有何特别之处?
今年3月,七中校园里多了一处风景,就是这个红色邮筒,它是上海市首个设立在高中校园的人民建议联系点,是同学们为社区、城市建设建言献策的民意直通车。七宝中学的大思政课程的主题和内容都是围绕它而展开。
因此,特别之处就在于,我们没有把大思政当成一个框,什么都往里面装,我们努力地在国家教育政策、学校发展特色、学科发展历程的3D坐标轴上,找到一个交汇点,在这个点上生长出了我们的大思政课程,并为它淬炼了一个主题叫做“人民城市 青年有为”。
特别之处还在于,我们的大思政不仅仅是开展实践、走向社会,更是研究创新、服务社会、回馈社会。
问题3:学校大思政课程建设中的几个关键时刻
2016年,政治组正式确立了实践创新型课程的构建目标。
2021年,经过材料申报、现场答辩,学校被授予区思政改革创新实验校称号。
2022年线上感恩节,“青春卡片”云上投递仪式,同学们将自己的研究课题成果转化为助力城市建设的建议。
2016年-2022年期间,模拟政协活动多次获得市级比赛优秀成绩,模拟政协社团成立。
2022年5月,七宝中学学生管理合伙人特色项目正式形成,完成思想理念、“服务、管理、设计”三级岗位设置、积分对照表、评价系统等设计工作。
2023年3月,上海市七宝中学教育集团人民建议征集联系点启用揭幕。
4月,学校与同济大学合作自清池改造项目,同学们贡献了516份方案。
7月,将大思政课理念与社区生活体验结合,同学们深入社区,化身青春合伙人,为社区治理建言献策。
7月,闵行区新建3个新型农村电影放映示范点主题征集座谈会上,同学们提出的建议被采纳,并被邀请于10月底参加示范点建设的验收工作。
暑假,德育“第一课堂”信息化教室投入建设。
8月,朱校长在全区第一课堂推进会上介绍学校的课程方案。
10月,同学们受邀参与闵行区公园城市建设网络议政活动。
11月,同学们受邀参加农村电影示范点验收。
问题5:我们的目标是什么?有了以上这些关键事件,就更加方便各位同学理解“人民城市 青年有为”课程的目标。
我们的课程目标是打通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引导青年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把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
发挥“青声邮筒”民意直通车的作用,引导青年主动融入共建共治共享大格局,研究创新,培育学生成为校园、社区、城市治理的合伙人,做新时代第二个百年奋斗征程上的有为青年。
聚焦大主题,在人民城市“首提地”迈向“最佳实践地”的过程中,为青年学子参与学校、社区、城市治理贡献七中样本。
问题6:课程内容是什么?
接下来我们简单谈谈内容。
首先,覆盖课堂实践、校园实践和社会实践的多层次大实践课程框架。
这是一个以德育课程为基础形态、实践研究创新为拓展形态、社会运行为泛在形态的大主题式课程框架。
其次,集成性强、协同性好、开放性高的大思政课程群。
我们围绕“思政+”和“+思政”的策略,在课程的大框架下,开发了“五位一体”主题探究课、“新发展理念”城市文脉city walk行走课程,“足迹”理想导航课程等。
“五位一体”主题探究课:紧扣“人民城市”的主题,围绕“五位一体”建设,统整设计综合探究活动,包括理论课、实践课、成果展示课。
“新发展理念”城市文脉city walk行走课程。这是根据新发展理念,在区文旅局的支持下,为我们量身定制的城市行走路线,分为中国红红色记忆、生态绿美丽乡村、静谧蓝高雅艺术、活力橙商业文明、浪漫紫人间烟火五条特色路线,在科技教育中心的支持下,每条路线匹配了城市课题,玩、学、研于一体,有智慧地行走、有创意地行走。
“足迹”理想导航课程:
“足迹”理想导航课程:习近平同志在特殊时期担任上海市委主要领导,短短7个月时间,总书记的足迹遍布全市当年的19个区县,特别是先后5次来闵行考察,他进园区、走学校、入社区、访企业,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要求,为闵行未来发展明确了目标任务、指明了前进方向。
我们充分发掘校友及社会资源,以视频的形式讲述在这个有为的新时代的个人成长足迹、集体攻关足迹、行业发展足迹,引导七中青年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历史潮流中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走好的人生每一步,为一生的奋斗足迹奠定基石。在总书记到访过的上海重型机器厂,学生深切体会到自主创新的使命感和紧迫感,领略到“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闵行区古美路街道,学生们观摩了城市基层党建与社区治理创新有机融合的成功案例,启示青年学子从校园合伙人转变为社区、城市治理合伙人。在上海报业集团、上戏剧院,同学们领悟了总书记的文化思想,要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担负起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使命。在启音学校,总书记的一席话“人活着除了生存还要有尊严,你们是教给学生尊严的教师,老师的工作更了不起”深深感染着同学们,更加深刻体会到教师职业的无上光荣。
问题7:除此之外,我们还将做些什么?
1.打造“青声邮筒”为主题场景的德育“第一课堂”信息化教室
2.勾连七宝中学大思政课程与科创课程的联动链条
七中学生公共参与素养的培植有有着20多年研究课题的深厚土壤。为了进一步深化和转化学校二十多年研究型课程的成果,我们科创和思政课程扯了一个证,以课程合作间的形式绑定。更好地让学生的想法变办法、让提议变建议、让课题变议题。
3.完善青年建言、成果转化的社会支持系统
设立联系点之后,与区政协专委会、地区联络组建言相结合,强化学生建言、提案的成果转化,构建收集梳理、办理反馈和宣传引导于一体的闭环工作机制。
4.架设与大学思政课程一体化的纵向衔接阶梯
引入同济大学《人民城市导论》大思政课,促进两校间纵向衔接,让我们高中生有机会在社区微基建、社区微治理等方面与大学生形成协作小组,解决城市治理中的末梢问题,建立公民道德,升华公民身份,既有完善的个体人格,又有良善的公共人格,青年力量与祖国人民同向同行。
2007届的毕业生封吉猛同学,在交大学成后,自2010年起跟随孔海南教授远赴云南大理开展洱海保护治理,十数年如一日,驻守治理一线,团队累计行程超过500多万公里,完成野外样品采集30000余次,分析水质指标160000余次,只为守护洱海的水清月明,用青春勇担生态文明建设重任,用所学打造高原湖泊治理样板,用坚守回应国家对青年的期盼。这又让我想起了立志于从事法学研究事业的2019届毕业生韩时东同学,他作为复旦大学本科毕业生代表做发言时说的那句话:方法重于技术,原理重于方法,而以上的一切,都不如价值与信念来的重要。
同学们,你们不仅是课程的对象,更是课程的主体,课程发展的历程也是大家成长的历程,希望各位同学积极参与进来,让信念之光照亮你们前行的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