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包容万象,每年都有千千万万逐梦的青年来到上海打拼,为梦想奋斗。提到上海,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是东方明珠?还是外滩的万国建筑?大多数人眼中的上海,是一座国际化大都市,是时尚与风韵的结合体,却很少有人意识到上海这独一份的气质和魅力,很少有人了解上海人和上海文化。作为一名新上海人,作为新教师,努力学说上海话,融入这座城市,使自己成为这个城市的一部分因为方言是融入当地社会的重要媒介,所以了解上海和上海人是一门必修课。2020年12月10日,上海市七宝中学工会主席叶玮老师给第九届见习教师量身定做一堂“上海特色”课。叶老师从上海人特点,上海闲话,上海风俗和上海老马路这四个方面展开介绍。
叶老师先考考见习教师上海话听力程度,播放了2分钟采访香港特别行政区前行政长官董建华的一段视频,董建华第一次用地道的上海话接受采访,这段采访中叶老师问了四个问题:(1)董建华的出生日期;(2)几岁到的香港;(3)他为什么有两个生日;(4)整段采访的大体意思?答案五花八门,上海话还有待提高。
![]() |
叶老师问各位对上海的印象是什么?上海是海纳百川、包容的、多元的、平等的、守规矩的,它给了年轻人公平的平台支撑着他们的梦想,吸引着全世界人才聚集于此。人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叶老师让青年教师谈谈对上海人的印象,得到的回复是:上海人处理事情干净、利落、热情、友好、暖心。上海人是给人有距离感,但其中包含着浓浓的人情味,你有困难我会施以援手,这些从小细节里都可看出。走在路上迷了路,问坐在花坛边休息的阿姨爷叔,他们会很热心地告诉你该怎么走,要注意路上有什么标志,有时回答你之前还会体贴地问一句你会上海话吗?如果不会阿姨爷叔又会换成普通话再说一遍路线,真的很暖。叶老师谈到上海人表扬别人最常用的一个词是“拎得清”,这三个字是对别人情商、智商的夸奖;“有腔调”经常用于夸奖男士,指做事非常让人舒服、大气、有品味。
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没有语言也就不可能有文化,只有通过语言才能把文化一代代传下去。上海话是上海文化传承的媒介,发掘上海话的语言资源软实力,可以大大增强上海的魅力。叶老师教给年轻老师一些常用的问候语:侬好、再外、xiaxia侬,早饭,中饭,夜饭(指晚饭),吃茶(指喝茶),吃老酒(指喝酒),到小菜场去(指到菜市场去)。祝福语:新年好、恭喜发财、长命百岁、生日快乐、身体健康等。俗语:作天作地(形容女士的多),老qu了(指女士漂亮、好看、秀气),卖相好(指男士帅)。常用语:四季春夏秋冬,冷天指冬天,热天指夏天;老清老早指一大早上半天指上午,下半天指下午;礼拜指星期,看毛病指上医院,发寒热指发烧。还有用叠词形容非常红是红彤彤,血血红;非常黄是la la huang;非常白是雪雪白;非常黑是墨墨
![]() |
黑;非常绿是bei bei lu。
![]() |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叶老师分享了上海人重视的三大节,包括春节,中秋节和清明节,并逐一介绍了这三个传统节日上海人吃的食物和做的活动。叶老师提到上海人很注重礼节,走亲戚或者参加重大活动一定穿的很正式,表示对别人的尊重,并且都是事先告知对方情况,不会做不速之客。
最后,叶老师建议大家去轧轧上海的风情马路,每一条都是有人物,有故事,有历史的路。阅尽沧桑的马路上积淀了丰厚的历史,许多文人墨客和艺术大家曾聚居于此,他们所带来的文化气息使这些马路的品味始终不俗,直至今日,我们依然可以在这些马路上追寻到他们流存的足迹,这些马路都无言地见证了上海这座城市的演变和新生,叶老师建议去轧马路之前一定要做好攻略,了解这些马路背后的故事和风情。叶老师推荐读一读上海作家金宇澄用沪语写的小说——《繁花》,书中沪语不仅成功营造出上海这座城市独有的氛围与味道,其简短有力的句式,明快干脆的节奏,微妙生动的词汇,还为本书带来了有别于普通话的阅读体验,《繁花》已拍成电视剧和电影,建议青年教师去看看。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今天的“大上海”,无论从地域意义还是价值观、行为方式都值得大家的喜爱。今天的上海人守规矩、讲道理、重健康、有修养、男女平等、先进与包容、有契约精神。选择了上海,就要融入这个大家庭,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供稿:上海市七宝中学 张尧
审稿:汤云珊
摄影:孙浩俊 张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