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9日下午,闵行区中学心理教研活动围绕《心理教学中的时代性和包容性》在线上开展,全区的初中和高中心理老师参加,活动由区心理教研员陈莹老师主持,本次活动内容主要是上海市第八届心理活动课大赛参赛经验交流分享。闵行区第四届鞠瑞利中学心理名师工作室的沈静、金若薇、王颖卓等学员分享交流了自己参加今年市心理活动课大赛的思考与体会。值得一提的是,在上海市第八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大赛中,心理工作室学员们斩获佳绩,其中沈静老师的《有话好好“说”》获得特教组一等奖,吴苹老师的《“漫”“话”父母的愤怒》获得初中组一等奖,金若薇老师的《我被“点赞”了吗》获得初中组三等奖,文来高中的刘欣《约会这件事》和莘庄中学朱静华老师的《愤怒背后》均获得高中组三等奖。
首先,来自启音学校的沈静老师以《启音之声,启心之初》为题,利用课堂切片分环节向大家直观展示了对听力障碍儿童独特的教育方式,体现了依据特殊学情从动觉、视觉、听觉三通道帮助学生构建特殊形象思维的引导过程。随后,来自七宝三中的金若薇老师以《与课同生,与时俱进》为题,分享了对于比赛课、公开课、常态课的设计与探索的认识和理解,表达了对紧跟时代来完善心理课程体系的努力和期待。
最后工作室主持人鞠瑞利老师在总结中对这次工作室学员积极参与上海市第八届心理活动课大赛并取得优异成绩表示肯定,同时他对心理教学中的时代性和包容性分享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他认为在当前心理辅导课的内容和素材选择中,心理辅导教师要不断学习,了解当今社会发展的各种思想和心理概况、关注学生的心理热点话题,使得心理课堂的内容与话题与时俱进;同时对自己的和别人的心理课多样化探索,要给以包容的心态,多鼓励支持。心理教师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素养、不断学习和积累创造,才能更好地驾驭具有时代性和包容性的心理课堂。
此前,在11月18日下午的全区高中心理教研活动中,工作室学员莘庄中学朱静华老师做了《突破“舒适圈”》的主题发言,她认为,一节好课的诞生要符合以下几点:日常重素材积累、教学切入口小、集众人智慧,当然最重要的,就是要敢于尝试,突破自己的舒适圈。文来高中的刘欣老师分享了参赛课《约会这件事》的设计思路和上课效果,学生对约会行为有了从感性冲动到理性思考的切实转变。刘老师坦言课堂难言完美,只有不断尝试、不断打磨,不断自我挑战,才会上出适合学生的、真的体现心理辅导活动课授课价值的课程、助力学生的人生发展。闵行三中的王颖卓老师在分享中表示参赛课与日常课不同,她从素材的选择、课题的角度、理论支持的不足和对此方法讲授的程度如何把握等方面进行了分享。
在11月25日的初中心理教研活动中,工作室学员莘光学校的吴苹老师以《作茧自缚VS破茧重生》为题,从选题、磨课过程、理论学习、参赛感受等方面详细分享了自己连续两届参加市心理活动课大赛的经验,传递了一节好的心理课是基于学生需求出发,体现全体性、发展性、针对性。其中,她强调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意义,感谢了工作室主持人鞠老师和成员们的支持与帮助。
参加市区级心理课大赛是工作室学员提升心理综合专业素养的良好契机。本次比赛,工作室学员不仅参赛积极,而且在赛后还面向全区心理教师分享自己的参赛经验得失,不仅提升了学员们的自我反思能力,促进了区域层面心理教师参赛经验的交流辐射,也助推了区域心理教研活动的实践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