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如马兰 魂归马兰
——记七宝中学内高班观看纪录片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4月24日,内高班全体同学观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华语环球节目中心特别推出以“致敬英雄”为主题的大型纪录片《国家荣光》(第一季),弘扬崇敬英雄、学习英雄的社会正气,让英雄精神薪火传承。
同学们观看的是《核盾功勋——林俊德》。林俊德,中国工程院院士,出生于福建省永春县,毕业于浙江大学,中国爆炸力学与核试验工程领域著名专家。林俊德长期从事空中爆炸冲击波、地下爆炸岩体应力波、爆炸地震波、爆炸安全工程技术、强动载实验设备与实验测量技术等研究工作,几乎参加了中国所有的核试验工程,带领项目组解决了多项关键技术课题。
林俊德自年轻时在新疆罗布泊马兰核试验基地开始工作,便爱上这片土地。生如马兰,扎根戈壁半世纪,魂归马兰,他用生命写忠诚,他把滚烫的赤子情熔铸成了和平之盾,他将生命的最后一次心跳献给了终生热爱的国家,他就是核盾功勋林俊德。
自从林俊德被确诊为“胆管癌晚期”。他便开始争分夺秒。从确诊到去世的27天时间里,他戴着氧气面罩、身上插着十多根管子,坐在临时搬进病房的办公桌前,对着笔记本电脑,仍然在坚持整理公务,因为在他的电脑里,关系国家核心利益的技术文件。他放弃用手术延长寿命,选择与死神争分夺秒,1天、2天……一直拼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天、最后一刻……
通过观看纪录片,同学们认识了这位一直默默无闻为祖国作出巨大贡献的核盾功勋林俊德,也深刻意识到了现在美好生活来之不易,激发起了同学们心中的爱国之情,向英雄们致敬,向英雄们学习,将英雄精神投入到学业中,为争做祖国下一代优秀接班人而努力奋斗!
以下是同学们的观后感。
发生在马兰的故事
高一(16)班 麦尔哈巴
从我国西北角到上海大都市全程约3000公里,我坐着火车求学而来,路上我几乎经过我以前没去过的每一片沙漠荒凉之地。在脑海中浮现出课本上学过的核试验基地,在心中感慨万分。
今天看完此纪录片,让我以前的感慨增添了无比的崇敬。刚开始看到的一幕是一位年迈的老人坐在电脑前只说了一句。
C盘打完了时把这句话旦旦当成了一句话,可是后面的介绍让我彻底改变了想法。这是一位埋藏在人群中的英雄,一位从事国家核试验的工作者林俊德。他几乎见证了中国每一次核试验的成长,乃至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都是他主持。他住在一个神秘的地方,那里遍布沙漠,人迹罕至,生活条件恶劣,但是是林俊德把青春和热爱奉献的地方。这正是我家乡新疆,在罗布泊有个地方叫马兰。林俊德热爱这片土地,因为这是他与国家生命线联系起来的地方。林俊德热爱这片土地。在这里他们喝的是咸水,住的是风沙之地,却他们没有说苦,我受不了,我要回去。因为他们心中有执念,他们将个人与国家联系起来,他们为此而荣。此刻我能够深深地感受到他们的艰苦,因为生活中小小的我就喊苦喊累今天与他们比较,他们的艰苦可远远苦于我生活中的不幸。对此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林俊德这类人的信念。
如今林俊德得癌症,他的生命开始倒计时。可是让我惊讶的是他不怕生死离别,把事业高于生命的精神。此时我明白了我把C盘做完了这句话不是从他口中说出来的一句话,而是他为国家沸腾的血液中散发出来的喜悦。
永不凋零的马兰花
高一(16)班 马小冉
最近全军挂像英模又添了两个人的照片,其中之一就是林俊德。他是毕业于浙江大学后,将一生都献给中国核实验的,一位隐姓埋名的院士。他参与全部的核试验,见证了中国核武器发展的每一步。
他出生在一个小农村,小时候因为家庭条件不好几度辍学。因为国家的政策和扶持,他考上了浙江大学。可是当时他连去浙大的路费都付不起,他通过贷款付了学费,终于毕了业。没有国家的帮助就没有他。他在那时候就已经选择将自己的一生奉献于祖国。
接着他去了我的家乡-新疆。去了一个当时中国地图上还找不到的地方,罗布泊的马兰。当时没有任何冲击波机测仪器,没有完整的实验设备和技术材料。就在这种背景下,他们开始了这个神圣伟大的任务。那是他们只能吃玉米面和榆树叶蒸的馒头,喝孔雀湖的咸水,据队友说90%的成员都拉肚子。即使是这种艰苦的条件,他们也必须坚持。
直到生命结束前,他也在工作。当得知他时日多之后,他选择多次乞求医生,把他转到普通病房去做课题。生命的前几个小时,他全身插着十多个要导管,戴着氧气面罩,颤巍巍的手移动着鼠标,完成了c盘的整理。许多人看到这一幕,都流下了感动的泪水。在生死面前,他还是毅然决然的选择工作。整理结束后的不久,他离开了。
离开前他叮嘱他妻子将他葬于马兰。那个他奋斗了一辈子的地方。
马兰花依旧灿烂地开在戈壁沙漠上。
国家光荣 观后感
高一(17)班 麦热合亚
本周五,在学校的安排下我们一起收看了系列纪录片《国家光荣》当中的一集“核盾功勋 林俊德”。他被国家授予“最美奋斗者”称号。
一开始就是老人在呼吸及其困难的情况下,做着工作。他扎根于新疆罗布泊,在马兰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在原子弹爆炸,蘑菇云向上爆炸时,穿着防护服的科技人员无所畏惧地向烟云开进搜寻记录此次爆炸数据的设备时,那些义无反顾的身影中就有他。
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里,林俊德和战友们每天都在拼命工作,每天都在和时间赛跑,每次核试验都创造了惊人的中国速度。
就这么伟大坚强的老人,在最痛苦的时刻也在整理资料。而那句“死后把我葬在马兰。”更是让人泪目。在那一刻,我知道他的医生对他的评价“他是我见过唯一一个把工作高于生命的人。”是最准确的评价。
感谢您对祖国做出的伟大贡献,你是我们的骄傲!
国家荣光
高一(17)班 吾拉尔
他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他是我国爆炸力学与核试验领域著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军总装备部某基地的一名研究院,他是林俊德。
“两弹一星”使几乎所有的国人都记住了邓稼先,钱学森,朱亚光等元勋们鲜活的面孔,然而我们不能忘记无数像林俊德院士一样隐姓埋名的无名英雄,是他们的努力使中国在核领域在国际扬眉吐气,使我们的国防力量更叫稳固,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林俊德将一生献给了核研究工作,在马兰进行研究时他和他的同事们没有抱怨马兰艰苦的工作环境,林俊德的儿子对他儿时的回忆是“晚上睡觉时爸爸还没回来,早晨醒来时爸爸已经走了。”他甚至在患着癌症的情况下整理着电脑中的文件。在生命的最后时分他还提醒着妻子死后将自己埋在马兰,那个贯穿他整个青春年华的地方。
我们要学习他对党的忠诚,对国家的尽职尽责的精神,我们要学习他不断创新,勇攀高峰的执着追求的精神。争做科学文化知识全面,德智体美劳兼备的良好学生。
国家荣光,核弹元勋—李俊德观后感
高一(18)班 布尼亚明
昨天在班里观看了《国家荣光》节目关于核弹元勋—李俊德的事迹,给了我深深地感触。
李俊德院士,一位将党和国家人民处于自己的生命之上的人,见证了我国从一张白纸到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的一代伟大的时代。他在生命的最后几个小时还坚持将电脑里关于国家机密的文件进行整理,即使身上插着十几根导管,还强忍着剧痛,直到最后一个文件被整理完,才肯回到病床上,他说:“不能躺下,躺下了,就起不来了,东西就弄不完了”。他含泪说出了这句话,一句普通的话,却内涵着一位科学工作者对待工作的态度,对待党和国家给他的使命责任。
就像他那样的许许多多的革命烈士,科学工作者,在国家最危难的时刻挺身而出,接手着党和国家给他们的任务,并出色的完成,才使我国有了现在的辉煌成就,这些都是那些科学工作者智慧跟汗水的结晶。为此我们应该为他们的辛苦付出而喝彩。
《国家荣光—核弹功勋:林俊德》
——观后感
高一(18)班 塔图
周五我们统一观看了央视《国家荣光》系列纪录片中关于核弹功勋林俊德院士的故事,他表现出的吃苦耐劳、敬业建功和爱国奉献的精神,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知识分子的完美范本,值得我们认真学习。他那热烈的爱国心,责任心和奉献精神更深深的打动了我们每一个中国人。
林院士有终身不渝的爱国情怀。他的生活极其简单,除了吃饭睡觉,所有的时间都用来搞研究、做工作。不管人生的道路有多少曲折、不管生活的环境有多么艰难、不管事业的发展有多少坎坷、他都一如既往、奋勇向前,爱国,敬业,奉献,这样的理念已经融入了林院士的生命。所以在生命倒计时的日子里,他依然坚持这一切,他坦然、淡定,把病痛甚至生命的长度都抛之脑后,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依然在争分夺秒地工作。热爱祖国、敬业奉献,对林俊德这一代优秀知识分子而言绝非空洞的口号,而是不折不扣地用自的生命来践行。他是真正的民族英雄。
也许我们身为学生无力做一些感天动地的事情,但是我衷心希望我们每位学生都能齐努力、立大志。希望你们珍惜宝贵的人生黄金时光,每天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努力学好科学。
《国家荣光》观后感
高二(17)班 阿力马斯
在本周五,在学生会的组织下,我们集体观看了《国家荣光》这部纪录片,本期主要讲的是核盾功勋——林俊德的光荣的一生,让我深有感触。
在纪录片的开头,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一位全身插满各种管子的一位濒危老人,他在这种状态下,依旧坐在板凳看着电脑整理着文件,他的老伴在旁边看着他工作,老伴让他休息,他坚决地说道:“我要坐着休息,因为一躺就起不来了。”这就是患了胆管癌晚期的林俊德院士。
他在生命的尽头依旧忙着整理电脑上的国家机密文件,治疗他的医生说:“这是我见过唯一一个把工作看重到高于生命的人,他把生死看得很淡。”看到这里,我心中就无比的敬畏他,为国家强大不惜一切代价,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依旧为国家做贡献。他坐在板凳上,指导这旁边的人,慢慢地挪动鼠标整理着文件,等到他整理完文件,躺在床上,深深地呼吸着,两眼望着医院的天花板,觉得自己还有事情没有干完,就这样慢慢地走向了生命的尽头。
看完这部纪录片,我对林俊德院士无比的敬畏,他为我国的核试验奉献了他的一生,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在奋斗。在核试验时,不管核辐射的危害,不论多么危险永远都冲在最前面采集数据,它见证了我国所有的核试验,一辈子都在跟核试验打交道,他是独一无二的核盾功勋。他在临终前,用最后的一口气说:“我死后将我埋在马兰。”
马兰是我国的核试验基地,也是林俊德院士工作的地方,我将一辈子都奉献到了这里,马兰位于一个新疆的戈壁荒漠,气候恶劣,在当时他那个年代,吃穿都很简陋,但他从来都不叫苦,依旧在奉献着,为国家强大奋斗,为国家的繁荣默默地奉献着。
我作为一名高中生应该在学习和生活上学习林俊德院士这种勇往无前,不畏艰辛的精神,更何况现在社会这么美好,我们更应该好好学习,为社会建设奉献,用毫不畏惧的精神去面对生活和学习,为国家更加昌盛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
《国家荣光》观后感
高二(17)班 王子琦
在4月24号的晚上,我们大家坐在教室观看了一个叫国家荣光的纪录片,其主人公是林俊德,在之前我似乎对这个人并没有多大的印象,但在我看完这部纪录片之后,我被他那强烈的爱国情怀所打动。
在开始是一位病重的老人在很多人的搀扶之下坐在电脑前工作的画面,接着在后续介绍了这位老人就是林俊德,他不放心自己的工作,忍受着病痛,在电脑前整理着国家机密文件。他几乎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祖国,即使对家人都少了很多的陪伴。他是院士,也是将军,一辈子隐姓埋名,坚守在罗布泊。入伍52年来,他参加了我国所有的核试验任务,可他因为癌症晚期病情严重住进了西安唐都医院,他一开始就问医生,做手术和化疗以后能不能工作,医生回答不能,于是他放弃了治疗。住重症监护室不能工作,他难得用将军的威严下命令一定要搬去普通病房。在病房工作间歇,他休息也要坐着,怕躺下就起不来了。他忍着病痛身上插着十几根管子,坐在电脑前一点一点地挪动着鼠标,这样子看的人十分心疼,可他却不愿意休息一下,他说他想活的有质量。让他们不要勉强他。
5月31日20时15分,他的心脏跳动不起来了,也不会再哀求着起床。他没做完他的工作,这几天他在电脑上列了个提纲敲敲打打,5条提纲的内容没有完全填满,家人留言这一条完全是空白。他早早跟老伴安排了遗愿,死后将它埋在马兰。罗布泊的马兰是他最惦念的地方。
爱国、敬业、奉献,这样的理念已经融入了林院士的生命。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任一心惦念着国家。他是我们民族的英雄。生活中总有像这样的人用自己平凡的人生感动着我们。热爱祖国,敬业奉献,这绝不只是个口号,林俊德用自己的事迹完美的解释了这样的含义。他是我们一代人要学习的榜样。我们要一心一意做好本职工作,学习他身上的敬业和责任精神,这也是对林俊德最深切的缅怀!通过学习林俊德院士的先进事迹,我认为,人生的价值只有在奉献中才能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