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生成长导师制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来源): 上海市七宝中学     发布日期:2019-12-13    浏览次数:

                              ——记2019学年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活动第五讲

本周四(10月31日)下午14:00点,七宝中学潘蓓蕾副校长为七宝中学新教师培训基地的见习教师们准备了一堂关于“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生成长导师制的实践与思考”的讲座。潘校长介绍说,“高中生成长导师制”旨在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和进步,成长导师制是学校教育工作的新思路,是基于新高考背景下的一项长期的工作,有助于师生共同成长。

首先,潘校长从为什么要建立成长导师制进行细致的分析。当前新高考改革引起了新的变化,最突出的变化是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从以前单一借助学生高考成绩来“一考定终生”,现在改变为从学生学业水平测试、高考成绩、总合素质评价这三个方面来评定学生成绩。同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在这样的背景下就要求学生全面的个性化的发展,为了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全面的发展,学校对学生的管理模式需转型、对学生的评价需多元化、德育工作需创新。因此,潘校长认为,学校建立“成长导师制”不仅适应了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同时也适应了学生发展的要求。从教育的本质来看,教师在“教书”的同时更应该关注“育人”,所以“成长导师制”也适应了教师发展的需求。

 

其次,潘校长分别从导师制的定义、导师制的几种模式、导师制的意义以及导师制的理论支撑等几个方面,引经据典,给我们解读了“导师制”的内涵。导师制起源于14世纪的英国,顾明远教授主编的《教育大辞典》对导师制是这样定义的:“导师对学生的学习、品德及生活等方面进行个别指导的一种教导制度” 。1938年在我国《中等学校导师制实施办法》中就已经制定中学导师制,在2000年国内很多高中陆续开始实施中学导师制。导师制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以下几种模式:学科导师制、学术导师制、心育导师制、德育导师制、社会实践导师制。学科导师的任务是给予一些有特殊需求的学生进行学业上的辅导,学术导师的任务是给予学生课题、研究性学习的指导,心育导师的任务是给一些心理上出现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各种类型的导师虽然职责和任务不同,但他们的目标是一致的,就是让每个学生全面的、个性化的、健康的发展。同时,潘校长结合多年工作经验对导师制的意义作出了更进一步的解释:第一,导师制最大特点是个性化教育;其次,导师制能更好地贯彻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第三,导师制是实现教师发展与学生发展双重目标的重要渠道。苏伯生涯发展阶段论和霍兰德人格类型等理论都强有力的支撑了导师制这个理论。

 

 

 

最后,潘校长从学校发展愿景、成长导师制在七宝中学的发展历程、反思型队伍的建设(探索成长导师制的实效性)等几个方面明确了作为青年教师接下来在我们的工作中我们该如何更好、更快地成长为“高中生成长导师”,才能更好、更快的实现学校“全面发展、人文见长”的办学理念和“平民本色、精英气质”的育人目标。

在培训期间,潘校长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将自己多年以来的宝贵经验传授给在座的每一位学员,大家都听得非常认真。讲座时间虽然不长,但大家收获颇丰, 见习教师们学习到的不仅仅是“如何站好讲台”,也清楚了如何做一个更好的“学生成长领路人”。

讲座的最后,主持人朱永庆老师为本次培训做了总结。朱老师指出,“高中生成长导师制”的实践意义重大,但却也是任重而道远。他建议我们每位青年教师要珍惜年轻时和学生相处的时光,在教育的过程中对学生更多的关爱,为学生成长保驾护航。

 

 

作者:舒亚兰

责任编辑:蒋凤丹

摄影:孙俊浩

 

沪ICP备06054945号
沪公网安备 31011202007746号
版权所有©上海市七宝中学
地址:上海市闵行区农南路22号
沪公网安备 31011202007746号
沪ICP备060549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