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明在线首页 > 师资建设
七宝中学召开青年班主任创新研究沙龙

索引号:      发布日期:2019-05-30   来源:学工部   作者:徐淑明

2019年5月27日,七宝中学隆重召开了青年班主任创新研究沙龙,七宝中学校长朱越副校长潘蓓蕾出席本次沙龙活动。沙龙的宗旨是响应创建“研究型高中”的号召,集聚青年教师的创新智慧

图片1_副本.png

首先校长潘蓓蕾宣布“第十四届感恩节主题班会展示”获奖班级,朱越校长为童永健等获奖者颁奖。

接下来,班主任们围绕着“基于感恩教育的研究型班集体建设”主题发言。

董辰韵老师首先谈了她对“感恩教育”的理解。师生之间的感恩以老师的引导为主,教师不应该自始至终都是默默地奉献,学生要知道老师的辛苦付出,才更懂得珍惜、懂得感恩;学生之间的感恩以表达为主,放大正能量,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学生与父母之间的感恩应有班主任的教育,一个懂得父母不易的孩子,才有可能是在情商、性格和人格上更早走向成熟;同时,每个人都是生活在时代的洪流中,与时代命运共沉浮的,所以我们要感恩时代。董老师对研究型班级建设的设想,包括五点:学会思考、恰当设问、显性课程、隐性课程、建设前提。

丁雪阳老师认为,培养学生的研究精神也应当成为教育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她目前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作为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自己要有研究意识,努力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二是除了自己努力成为研究型教师之外,还要引导学生提高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

张佳欣老师分享了自己所理解的研究型班级建设概念:这种建设没有终点,没有一劳永逸,而是永远处在不断思考、不断完善、不断自我修正的过程当中;每遇到一个问题,都去就事论事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本身,尽可能集思广益,为了班级每个成员的利益最大化,任何决定都尽可能地尊重每一位同学的感受。同时她分享了自己在具体实践中的一些经验。

刘畅老师的发言分为四个方面:一是提出这一问题的背景,二是主要的设计思想和操作方法,三是取得的一点成效与几个创新点,最后是存在的问题与改进设想。她的主要设计分为顶层设计和具体行动,落实在具体行动上,她开展了以恩教育为主题的班会课,引导并实施了班内实践活动,组织了社区志愿服务,使得学生从内心认识到感恩是发自内心的体验,是崇高的品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童永健老师介绍了自己在用“感恩教育”引领研究型班集体建设时的一些亲身经验。首先,他以努力培养“研究型学生”为切入点,进而为创建研究型班级添砖加瓦;其次,他在教学中为偏重于独立思考,会布置需要学生自己探究的问题或课题,供学生课后思考,学生课后思考这些非笔头的作业,这样做一方面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从侧面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经过思考克服的困难,促使信心化成无形的动力。

五位老师的精彩发言引起阵阵掌声。

接下来是姚成平、管恩臣两位班主任导师的点评。

姚成平老师认为,董辰韵老师关于“班主任权威”的发言,有一定思考,一个班主任一定要知道与学生交流的红线在哪里,才能更好地让师生关系在一个安全距离中游刃有余。而在学生敬畏老师以及老师的要求的基础上,如果能对老师的言行有更多的认同或者说喜爱的话,那无疑是加分项。丁雪阳老师则善于抓住一些生活中的小细节来引导学生学会感恩,她向同学们介绍自己考研时有一次上自习在看近代史,看到那句“中华民族到了亡国灭种的时候”时泪水夺眶而出,内心感慨万千。所以一定要怀着最虔诚的心去升国旗、唱国歌。张佳欣老师的思维水平很高,她深知,“研究型班级建设”是一个看起来很大却又要求我们必须从细节做起的课题。作为班主任,需要有大局观,看到班级大事小事角角落落对于学生的要求,以及这些要求背后隐藏的思维和能力,并把合适的机会交给学生,使学生有所收获。

管恩臣老师认为,刘畅老师的实践有三点创新之处:其一,在意识上引导学生从被动走向主动;其二,在空间上引导学生从局域走向广域;其三,在认识上引导学生感性走向理性,很有层次感。而童永健老师向我们介绍了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学习习惯,思维缜密,逻辑清晰。

朱校长在讲话中充分肯定青年教师们工作成绩她指出,“青年班主任沙龙”活动已经举办了好几场,对于研究型班集体的建设,要加强落实,要把工作落到实处,要加强各方面的协调工作,消除阻碍工作目标的不利因素。她勉励青年班主任们不要辜负领导的殷切希望,希望大家脚踏实地、同心同德,为学校创建研究型高中的宏远目标添砖加瓦。

参加活动的还有校长助理、学工部主任王秀奎,学工部副主任蔡品莲,沈慧莉,高一年级组长常宝国、高二年级组长王敏以及青工委的老师们

本次沙龙活动由刘海宁老师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