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养,一个人的精神长相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刚才叶丽达娜和徐春苗两位同学都对我们七中学子在行为规范问题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努力都谈了自己的想法,我感觉都说的很好。“平民本色,精英气质”是我们每一个人应该努力的方向。若想规划生涯,导航人生,我们到底应该从遵守哪些最基本的社会规范、文明礼仪入手,来让自己成为一个不管在任何时候都是受人欢迎的人呢?我今天想就一个人的人格素养问题和大家进行一点交流和探讨。我讲话的题目就是:教养,一个人的精神长相。
开学以来,我们就学生行规养成教育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值周班恢复了校门口的执勤问候制度;学工部对部分年级召开了全体学生关于行规的校会课;学工部的老师和值周班的同学加大执勤检查的力度。当然,我们大多数同学都能遵守最基本的行为规范,都能以一个“绅士风度,淑女形象”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但总还有部分同学对最基本的行为素养有不同的表现方式。一种是极为个别的同学依然我行我素,置学校的校纪校规于不顾,每天捧着冰棍儿、冰淇淋、关东煮等各种小食,在自清池、人文书院边上的休憩台上开心的享用。校内骑车、乘坐教学楼的电梯、用教室的电脑打游戏等情况还一直没有杜绝。第二种是在非公共场合或没人关注的场合出现的一些不文明行为。在厕所的下水道里塞苹果、宝特瓶的那个人也还一直存在者;更有甚者,在上厕所时直接到行政楼的厕所去展示自己的非同凡响,把擦手纸扯了一堆放在边上,把洗手间的垃圾桶拖到隔间里等等各种情况不一而足。
像这些事情都是个别人把自己锁在卫生间里偷偷摸摸地干的,没人抓住现场。但我想这个别同学就那么心安理得么?你不知道会给打扫卫生的阿姨带来多少麻烦么?这里我就想到一个人的教养问题,来到七宝中学,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知识面、能力、水平得到提高,但我觉得这对于一个人的成长不是最关键的,我个人认为一个人的人格素养的提升最为关键。每个人都以自己优秀的外在形象呈现于世人面前,但是在非公共场合,我们又以什么样的形象呈现呢?这就叫“教养”。
看得见的教养是容易的。因为慑于群体的压力,但凡有些自觉力的人,都能发现自己跟文明的差距。在干净的环境里你不好意思乱丢垃圾;在安静的博物馆你不敢高声喧哗;在有序的队伍中你不好意思插队。但最难得的是看不见的教养。在乌合之众中谁能保持优雅和教养?在群体无意识中谁能保持清醒和判断?这不是作秀和异类,这恰恰是最能体现教养作为品德的可贵之处。
日本有一种文化,叫做“不给别人添麻烦”的文化。比如不小心把水洒在了地铁座位上,即使下一站就要下车,也要想办法擦干净,这样下一位乘客就不会觉得麻烦。虽然没擦可能也不会被人批评,虽然你基本上没有机会跟下一位乘客认识,但这种谨慎独处,保有敬畏的态度恰恰是最能考验真假教养的地方。
很多年前,著名管理培训专家,教育专家余世维在《管理思维》课中讲过一个案例,他说他有一个习惯,每次要离开酒店,他都会把床铺整理一下,把摊在桌面上的东西整理好,尽量把房间恢复成进来时的样子。这样进来清扫的阿姨会对住过的客人刮目相看。也许客人和阿姨永远不会见面,阿姨高看这一眼也并不会对客人有什么影响,但这就是教养,在看不见的地方更显宝贵。
教养不是道德规范,也不是小学生行为准则,其实也并不跟文化程度,社会发展,经济水平挂钩,它更是一种体谅,体谅别人的不容易,体谅别人的处境和习惯,生活中能常怀感激之心,不因为自己的行为而让别人觉得不舒服,这就是教养的简单道理。
人之长相,分体貌和心灵。五官之美如花开艳阳,直接;而精神之美似暗香浮动,需要依托,需教养方能呈现。教养体现在细节之上。扔垃圾时,是仍在厕所间还是仍在学校的垃圾站;上洗手间时,是搞得一团糟还是保持原有的洁净?我们读书的目的是什么?杨绛说过“读书是为了遇见更好地自己”。学习不是狭隘的,不是为了文凭学历,升官发财的;而是为了重新塑造我们的精神长相,让我们的视野更开阔些,能以更好的视角来诠释这个世界。所以,我个人的理解就是:教养,就是不给别人添麻烦;教养,就是让别人感到温馨和舒适!
希望我们七中的每一个学子都能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
谢谢大家!